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树临风
杨树临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68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2023-12-22 08:00:18)
分类: 柳浪闻莺
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汉语修辞讲义
       杨沛郁

  《汉语修辞讲义》后记
  
  2006年元旦的前两天,去地下室清理旧书刊。除两个大木箱外,还有10余个大纸箱子,都装满了我从上小学到2005年末的旧书刊,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我和它们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它们曾陪伴我度过了艰难且又美好的学生时代。它们是我的小学、中学、大学的缩影,30多年的教学生涯也与它们有着密切关系。我也总想,很多书刊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有用的,卖废纸可惜。但细细琢磨,留着又有啥用呢?十年八年也不翻阅一次。所以,这天终于下了决心,还是都卖了吧,留着他们确实价值不大,也占空间。
  
  决定卖了,但也得清点一下。看一下是否还有保存价值的书刊好留下来,自己不看,将来也好给孙子孙女看。我大女儿敏敏从小就喜欢帮我翻东西。我一翻书柜,她就高兴,常常跑过来帮着我翻,边翻边看,就像书中藏着什么珍宝。甚至,趁我不在的时候,她有时也偷着翻阅。虽然现在参加了工作,但“旧习未改”,也从楼上跑下来帮忙。
  
  我正专心翻阅一本大学教材,突然女儿敏敏惊叫起来:“爸爸,这不是你的文章吗?”我凑过去一看,是一篇很多年前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文章,题目是《记叙文写作“联想”六法》,我看了看,只是淡淡地说:“不只是这一篇,其他杂志上可能还有。”在敏敏地热情努力下,竟找到了前些年我发在各类杂志上的10余篇文章,其中大多是有关指导中学生写文章如何运用修辞方法方面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一直给当地的一所教师进修学校兼课,主要教学任务是给电大学生讲《现代汉语》《写作》《美学》《形式逻辑》等课程。所以有关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讲义,年年修改充实,到也积累了很多资料。当时,我认为不错的篇目也零星地向杂志投过稿。也有相当一部分自以为精典的文章也送给过一些同事(大多是一些人死磨硬泡地向我要),他们评职晋级,就拿去当论文发表。
  
  还是敏敏聪明,年轻人就是年轻人,有现代意识。她说:“爸爸,你整理一下,发在网上多好,也许有的文章中学生读了有用。”我说:“现在的中学生,上课都不愿意看书学习,上网也都是玩游戏或聊天。”可转念一想,敏敏说得也对,管他看不看,先发上去再说。所以,2006年上半年,一系列与《汉语修辞》相关的讲义稿就陆续发在了《白鹿书院》《红袖添香》《乐活中国》《敏思博客》等文学网站和博客上。谁知,发表之后,还真引起了很多不同阶层的读者地热切关注。
  
  我的书面讲义,举例也算翔实。这样说吧,讲述一种修辞方法,讲义上的例子也不应少于20—30个。但写在这里就只剩下五分之一了。除考虑文章要有严谨性之外,主要考虑在网上谁也不愿意读超过2000字的知识性文章,当然特精彩的文章除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理论,我基本上也都删除了。用事例说话,是我这个系列讲义的主要特点。
  
  当初撰写讲义的时候,参阅了大量的着作。现在重新整理,为慎重起见,又进行了反复参阅核对。主要参考文献有: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胡裕树《现代汉语》
  
  张志公《现代汉语》
  
  庄文中等《语文基础知识》
  
  艾文平《古典诗词艺术探幽》
  
  贾文昭 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
  
  常江《对联知识手册》
  
  姚鳞园《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
  
  除此以外,还参阅了文中涉及到的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原着。在此,谨向上述有关文献着作的学者专家作家诗人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当然,文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导。
  
                                                                         杨沛郁
  
                                                             壬寅年正月初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