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分类: 柳浪闻莺 |
第十讲:映衬,红花还须绿叶
为了突出本体,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法叫映衬。其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诗文的主题。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绿叶,主体的“红花”就会更加鲜明了。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美衬美之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意思是说,杨贵妃一笑,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六宫的所有美女都显得“无颜色”了。这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美女作为陪衬,来映衬杨贵妃的美。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1.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温神》)
上联用生机勃勃的春色,去衬托下联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这一段描绘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有效地映衬出少年闰土充满活力的形象。
3.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似子胥相国,悬镜看越寇飞来。(康有为挽六君子联)
本联有比喻、藏典,多用衬托:以殷相比干受酷刑、宋将岳飞枉受戮,来衬托六君子遭杀戮;又以明方孝儒(正学先生)、春秋伍员(子胥相国),来衬托六君子对社稷之忠。
反衬
反衬是用对立的、有差别的事物做背景,来烘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是以“噪”和“鸣”的动态,来反衬“静”和“幽”的静态。蝉噪,鸟鸣,这种音响本来是破坏山林的幽静的,可是在特定情况下,这一噪一鸣,反而显得“林逾静”“山更幽”了。而“谷静秋泉响;楼深复道通”(扬州净香园联),则是以静来衬动的。再如:
1.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温州梅雨潭联)
上联用晴天也细雨纷纷来反衬飞瀑总是雾气蒙蒙;下联用夏天也清凉宜人来反衬寒潭四时清幽凉爽。
2.李排长不是个怯懦的人。虽然在惊天动地的大战争中,他依旧笔直地梗着脖子,挺着胸脯,不慌不忙地同敌人周旋。但在这样的大自然所掀起的情况下,他带领一班骑兵转来转去,却终于疑惑地勒住了马。(杨朔《月黑夜》)
这里用李排长过去战时的大胆,反衬他现在的迟疑,以表现自然环境是何等的恶劣。
映衬是各种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正衬或反衬的方法来写景,例如: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仓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这一环境描写,为的是要用这阴晦、苦涩、昏暗悲凉的气氛来正衬作品中的“我”的“悲凉”的心情。
2.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礼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本段大肆喧染了鲁镇除夕热闹的气氛和声响,为的是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嫂就是在这鲁四老爷等人欢乐的“祝福”声中死去的。这种景象,极为深刻有力的反衬出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映衬的手法在诗词中更是常用的。例如: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这几句是侧面描写罗敷的美。通过她的美丽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心弦上激起的强烈反响及倾倒的形态,来烘托罗敷的美貌。使读者通过想象,深深感受到了罗敷这个美人究竟美到了什麽程度。这样写比某些一览无余的肖像描写更富于艺术魅力。
沙际绿萍满,楼头芳树多。
光风入网户,罗幕生绣波。
前年花开忆湘水,今年花开泪如洗。
园树伤心三见花,依旧银屏梦千里。(范成大《春思》)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边的沙汀树上,长满了绿萍,已经是春天了。楼前楼后的树木,枝叶繁茂,一片阳春艳景映入重门深锁的人家。用此来衬托思妇已三见园树花开,空忆湘江流水而依旧银屏空守,只有在梦中思念亲人了。春光如此绚烂,春色如此撩人,怎能不引起离人的春思呢?
运用映衬手法写诗作文要注意爱憎分明,应主宾有别,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冲淡主体事物。
前一篇: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
后一篇:杨沛郁:汉语修辞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