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最佳时机错过了

(2014-11-12 10:07:05)
标签:

农田大兴土木

粮食安全

土地占补平衡

划定永久农田

粮食主体功能区

分类: 晓明析财经

两则消息相互印证,《参考消息》20141110日,发表《中国严禁占用农田“大兴土木”》,文中披露,全国土地调查发现,在1996年——2009年的“城市化热”中,有超过13万平方公里 的农田消失了,超过德国面积的1/3。为此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14个大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也就是说包括北上广周边不能再搞商业开发。无独有偶,早在2011421日的《参考消息》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有些农地的占补平衡实质上情况是什么,媒体多有披露,占优补劣,占多补少,往往打土地开发或买卖的主意。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科技的投入、单产的增加,但是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数字产生深深的担忧。

 

当前媒体热议农村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资本的逐利性、种粮比较效益低,决定了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很低,决定了热钱和资本觊觎农业和粮食这块“热土”,实则在企图搞“圈地运动”,真正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上。非粮非农化往往打着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幌子,搞花样翻新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区,或综合开发,实则控制农地,搞房地产开发或其他非农项目,妄图发土地财。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过。越往上越重视粮食安全,越往下越忽视或轻视农业和粮食,加上近几年粮食似乎“很多”,市场粮价波澜不惊,从这次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配置上,也略见一斑。

 

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翻不过来身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着手,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确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做到粮食安全万无一失。

 

耕地减少和干旱、土地污染已经还以颜色,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人口数量从1960年的30亿翻了1倍至2000年的61亿,预估世界到2050年将达到91亿人口。尽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饮食习惯不一样,但是粮食的刚性需求是一样的,只是形态不一样而已。

 

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国际粮食市场回旋余地有限,国内每年进口一亿多斤的大豆就是一个信号,国内已有进口,即可传导和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值得反思。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既定方针,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

 

为确保粮食安全,要未雨绸缪,破解耕地和水资源枯竭的桎梏,建设粮食主体功能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搞数字游戏,数字粮食,不虚夸,实事求是,决不能为获取粮食直补而层层虚报粮食种植面积,核实核准粮食产量数字,为粮食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粮食产量基础数字。


 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补贴奖励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调入区对调出区的补偿办法,谁吃粮谁拿钱,解决能种粮的问题。

 

改变粮食直补方式,探索实行按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补贴的办法,也可以按售粮进行补贴,逐步探索实行粮价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发挥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谁种粮、会种粮、能种粮的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遏制卖地冲动和利益驱使,推进土地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实施,让农地与城市土地同价同权,抓紧农民宅基地确权,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