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粮食收储体系建设粮食购销网络地方购销企业困境无资金无网络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后,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队伍良莠不齐,囤积居奇者有,炒作粮价者有,抬价抢购者有,恶意竞争者有,粮食价格总体趋升,有时也下行,粮价不能完全反映价值,扑朔迷离,形成因素多元,粮食和价格始终牵动着农民和亿万消费者,牵动着上下游产业,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在引领价格,扩大粮食收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值得肯定,当下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否定托市收购政策,应加以完善。
当前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一是有效仓容不足,特别是东北地区收储矛盾突出,仓容紧张。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基层以下粮食部门大多是危仓老库,“粮安工程”还未有全覆盖,基础基层工作量大面广,亟需政策扶持和资金启动。二是当前北方地区冬小麦购销不畅,价升量小,收购困难。分析原因,其一农民惜售,看好后市。其二天气影响。其三玉米、小麦价格倒挂。其四农民手中粮源稀少,不由对粮食十一连增打上问号,土地流转非粮化严重,粮食数字真实可信度几何?
会议认为,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会议确定,一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明确政府责任。中央政府重点调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也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好进出口和国家储备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粮食销区也要承担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努力产销衔接,也可以到产区定点收储,走基地加收储的路子。适当扩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无论是主产区和主销区,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定时间是2004年,与实际不相符,与发展变化脱节,应扩大规模,切实落实。应加快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调粮的利益补偿机制,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贴,保护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
笔者近日到基层调研,发现自2005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无论是改为民营的,还是国有的粮食企业,仍然弥漫着一种氛围,面对外资粮食企业的强力收储,中储粮大量收购轮换,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掌握粮源,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惯性仍然存在,只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招呼,大有一呼百应的势头。
现实和历史表明,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在地方,载体在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自2004年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然发挥潜能和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人员、设施、技术和仓储优势条件的作用,一改过去的计划主渠道,用服务、用价格、用“粮食经纪人”、用市场手段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为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掌握粮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改制后的民营粮食企业也憧憬着整合资源,参与市场主渠道的收购,这不能说是一种倒退,实际上是形势和任务要求用市场手段配置粮食资源,用市场主渠道作用的出色发挥保证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出台的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既彰显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作用于粮食收购,一举两得,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储粮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面对中国这样的国情、粮情,必须发挥市场和调控两只手的作用,因此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巩固阵地,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是市场经济下搞好粮食流通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
在调查中,基层粮食部门普遍建议,为改变经济下行的影响,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重新整合粮食购销网络,扩大粮食购销覆盖面,联手中储粮等央企系统,执行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全面开展粮食收购,最大限度地掌握粮源。
整合粮食购销网络,尽可能多的掌握粮源。整合国有粮食收购资源,实现中储粮等央企和地方粮食部门联手收购;加大粮食购销,严格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订单收购,走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粮食产业化之路,进一步发挥国有粮食部门市场主渠道作用,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粮食收购,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多收粮、收好粮,尽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粮食产销服务。
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地方储备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粮油购销、储备网络。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完善地方储备粮监管制度,提高粮食储藏新技术应用水平,保持合理储备规模,调整品种数量结构,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把握粮食调控的全局,注重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积极探索地方储备粮轮换的有效机制,正确把握轮换时机、数量和节奏,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作用;抓好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粮油质量监管;健全粮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等环节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和优化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切实增强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增加农户科学储粮规模,降低粮食产后损耗,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
突出抓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要真正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不再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收购网络和资金问题。成功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国家和企业利益。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主体,与中储粮企业同贷款、同收储、同竞销,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再人为地搞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造成人为浪费资源,竞相争抢粮源,不协调的格局。
建立粮食经纪人管理组织,依法依规发挥其中介作用。2005年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县(市、区)大多成立一个国有独资或控股粮食购销公司,原先粮所(粮站)全部改制,人员大多置换身份进行分流,很多粮所不再开展粮食收购,而农村粮食经纪人恰恰填补了这一“断层”和空白,架起了农民与粮食企业、用粮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控粮源的有益补充。
。
无论从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目的,还是市场需求来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作用不可替代,要从法规和制度建立等方面,予以界定和扶持,使其茁壮成长,规范运作。粮食经纪人是活跃在粮食经营领域,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粮食购、销加经纪(居间、行纪、代理)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由于其构成成份比较复杂,有下岗分流的粮食职工,也有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小的粮商粮贩等等,其素质也良莠不齐,不能求全责备。
综合运用政策性粮食购销手段,确保粮价和市场稳定。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轮换不能集中一致,应错时进行,特别是在夏粮、秋粮集中上市期间,也控制住中央、地方储备粮的轮出轮入,避免对市场粮价产生很强的刺激影响,甚至发出对市场一些虚假错误的信号,对农民卖粮预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市场和粮价的不合理升降。正确的做法,由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管之责,敦促中储粮企业和地方粮食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相互通气,控制轮换时间,把握节奏,避免冲击市场,打压粮价,让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应加大对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的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巩固现有地方国有粮食购销网点,促其更好发挥在掌控粮源,增加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必须走粮食产业化的路子,以大中型国有粮库或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整合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收购、运销、加工、销售,拉长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链条,解决县域粮食经济萎缩的突出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县一级粮食部门强烈要求出台粮食产业化的优惠扶持政策,在用地、税收、资金、地方储备粮承储库建设、放心粮油网点建设等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系统长远的政策措施,运用退城进郊、发展粮食加工、购销物流园区等手段,整合基层粮食购销网点,发挥地方粮食企业的购销控制力,做大做强县域粮食经济。
要加强市场监管,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健全完善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制度,惩处扰乱市场行为,政府积极运用储备和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手段,调节市场。同时注意中储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出库的时间和节奏的衔接,把握好适度进口粮食的时机和快慢节奏,以及进口量,避免打压粮价或冲击国内生产和价格市场。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