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猪肉价格下跌等种种现象不足为奇,大蒜、生姜、绿豆等蔬菜和农产品也曾有一年暴富,一年血本无归的例子,这里面纵然有成本、市场、出口影响等原因,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没有给农民搭建正确的生产流通信息平台,往往是价高就一窝蜂扩大种养数量,造成供过于求,价低就缩减种植,造成来年物以稀为贵,价格攀升。
单纯依靠报纸、网络、电视台、广播等媒体远不能满足农民种植意向的正确判断,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等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全覆盖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平台,通过各种载体发布,让农民一年早知道,知道国家政策,知道全国或局地的种植面积,知道所要种植的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走势。象粮食最低收购价一样,国家在每年粮食种植前提前发布,让农民心中有数,也能起到提振市场,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
要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农业部已经发布了100多个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平台,计划扩大覆盖县(市、区)的个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平台发布农产品购销,特别是生产信息,让农民早知道,有比较,以此来安排农产品来年的生产,并加强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购销指导,提供产销对接,让农民及时出手,卖个好价钱。
要强力推进订单蔬菜、订单粮食等农产品的做法,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理应在蔬菜、农产品种植前,与农民和农村合作社签订订单,在价格下降时保本收购,在价涨时要与农民分成,或推广“二次结算”等做法,让农民在加工增值环节分利。要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形成常态,天天有、月月有,为菜农、粮农提供场地、提供路径,减免税费,提供服务,让农民直销农产品,让居民买便宜菜。
要加强政府对蔬菜、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搞好粮棉油糖中央、地方储备,完善生猪和冷冻猪肉储备,也必须建立小包装应急储备,发挥好“蓄水池”的作用,借鉴成功的经验,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路”蔬菜、猪肉、粮油的应急储备或常态储备办法、制度,必要时出台临时储备办法,一方面保护农民利益,避免谷贱伤农、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关注解决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重的问题。
今年以来粮油价格一路趋向下行,目前猪粮比跌至盈亏平衡线以下,养猪赔钱,不是因为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高,而是猪肉价格一路下滑,目前粮食和猪肉都进口,这不能不说是粮食价格下行的诱因之一。美国韦斯特霍夫撰写的《粮价谁决定》,决定粮食价格的变量多得超乎想象,它们包括:生物燃料产量、能源价格、国家政策、气候、经济增长和饮食变迁、美元价值、市场投机。
粮价下行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其中固然有供求、进口等因素,也有经济减速的诱因,但是中国粮价并不是产需、供求的产物,目前粮食价格既受最低收购价的影响,国内市场左右,又受国际粮价低、进口量的操控,还受国际油价的微调,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粮价不一定下降,反季节性,反南北地域性,反价值性都存在,可谓扑朔迷离,分析研判不能误导,粮价乃百价之基的论调值得商榷。
最后说几句,猪肉和粮价下跌不足为奇,不必大惊小怪,破解的良策是市场无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同时发力,方能奏效,供求预期与应急储备,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种养加生产与社会化服务,营造政府重视、规模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监管、产供销、种养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孙晓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