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乡情乡愁乡思的又一春
(2014-02-01 09:07:13)
标签:
马年春节乡情乡愁乡思农村青年不快乐农村新天地农民负担文化 |
分类: 晓明谈人文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快乐不快乐立马看农村。这是时下的流行语。在春节前36亿人次的返乡潮中,涌动着一股股期待的暖流,回来了,回家了,成年累辈子在外谋生,这一刻定格在浓浓的乡情、乡思、乡愁中,农民是身份、是职业的二元体,农村青年是新老承载、是快乐源头的混合体。
不能遗忘农村青年的快乐!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与土豆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列举了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承受的阻力,高房价、高物价、高教育、医疗费用,以及延伸的孤寂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隔膜的亲情,以及隔断的友情,着实令人发颤,引人深思。
你快乐不代表Ta快乐;你不快乐代表Ta不快乐。80后、90后城市年青一代尚且如此,农村青年概莫能外。广袤的田野拴不住农村年轻人的胸怀,美丽的乡镇羁绊不住农村年轻人的心灵,城镇化以及渐行渐近的“城市病”,锋利的城乡剪刀差,剪乱、剪断了农村青年的生命线。远处的山野回荡着农村年青一代的呐喊和呼声,面对巨大的城乡差距,和物欲困扰,心灵的彼岸在哪里?快乐的源泉在哪里?无限亲情在哪里?
从上世纪的粮食统购包销一直到联产承包,大办乡镇企业,到本世纪的外出打工,从田间壮劳力演变到现在的农民工,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农村年轻一代身份几多变化,身心几多变化。
身份的变化带来了心灵的感应,牛耕马驮、摇把子电话到物联网、互联网的兴起,年轻的农民思想和眼界,逐渐走出了田野和山川,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在家里那一头,粮食年年种,丰收年年有,父母妻子辛勤的劳作抵不过高高的种植成本;一身的病痛走不进城市的医院,数十年的打拼买不到城市的一片立锥之地;丰厚的普教阳光资源照不进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的单一弥补不掉家用,何谈快乐之有?
年轻农民的一代如同孤寂的一叶扁舟,如同夏日的河道浮萍,随风漂流在茫茫的城市海洋,我们的住房在哪里?我们的工钱在哪里?我们的孩子在哪里?我们的父母养老看病在何方?
就连生我养我的土地,也缺少了快乐的符号,城乡土地的差异,土地产权的模糊,唤不起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任何音符。
从环境到农村家庭,从身躯到灵魂找不到任何的快乐因素。农村青年承载着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叮咛,也传承着几千年的黄土地文化传统,更面临着喧嚣的、迷茫的、嘈杂的城市符号干扰,往往迷失了自我,承受不住如此这般的压力。
我们呼吸着令人窒息的空气,掬一捧污水,嗅觉着金钱的铜臭味,脚踩着颤颤巍巍的土地,头顶着如山一般的重负,你的快乐?我的快乐?还有他的快乐能在哪里啊?
中国梦需要亿万人们编织的梦,她理应成就涵盖8亿农民的梦想,这是个大梦、远梦,也是现实的梦想,是实现新四化必须首要实现的梦,好在做好梦的基础条件在逼近,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漫长的等待或爬行后,撩起淡淡的乡愁,涌动浓浓的乡情的新农村、新农民、新土地,会萦绕在、呈现在眼前。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317号孙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