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铁换大米有内涵

(2013-11-10 22:18:48)
标签:

泰国

高铁换大米

粮食自给

口号农业

耕地水资源减少

财经

分类: 晓明析房市

 

李克强总理出访泰国时,极力推荐中国的的高铁技术和建设,提出用高铁换大米的方案。真可谓出口促增长,大米保粮安,一举两得。可见保增长的“三驾马车”要一起赶,增出口,扩内需并行不悖。同时传递的信号是,解决粮食安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要并用。

 

当前我国粮食形势,如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白美清所说,可以概括为两稳定一下降,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粮食市场稳中有升,一个下降就是我国粮油自给率下降。2011——2012年降至不足90%,一方面说明城镇化步伐在加快,生活水平在提高,粮食的刚性需求在增加,粮食生产在10000个亿左右徘徊,三大粮食主粮品种都有大幅度进口。 
 
  象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必须靠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饭碗盛自己生产的粮食。2011年当时泰国政府宣布一份向印尼出口30万吨大米的谅解备忘录作废,理由是该备忘录由前政府签署,其大米销售价低于泰国新政府向米农承诺的收购价。此举引起印尼政府的不满。之后印尼政府紧急与越南等大米出口国磋商,以弥补进口大米不够的缺口。上世纪80年代印尼大米一度能够自给自足,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发展工业,加上人口的大量增加,国内满足不了需求,只好大量进口大米。

 

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调查采访,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结论是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进口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要,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进口还与利用国际粮价走低购进有关。
 
  姑且相信这样的数字和求证,立足自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剂也无可厚非,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玉米大量出口,适量进口加拿大或美国、澳大利亚小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种调剂,我国已从粮食进出口摇身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量不可谓不大,近两年每年5000——6000万吨油料大豆进口就是一个明证(其实大豆应放在谷物类统计,实际粮食进口量还要大),仅此一项相当于在国外屯田4——5亿亩,数字惊人,不得不反思。

 

不是危言耸听,是迫在眉睫,粮食的刚性需求与刚性制约因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参考消息》曾在2011年4月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在2011年4月21日报道,河南新密市为建设黄帝宫违规占用耕地2.8万亩,现在已占5000亩,且不说违背农民意愿,低价圈地建旅游项目,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单产的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的真实性产生担忧。粮食占补平衡到底是补得良田吗,令人怀疑担忧。


   粮食自给率降低的表现是粮食调出省减少,从过去的13个减少到现在的5——6个。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占用耕地搞建设,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序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十几年都翻不过身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要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端住端稳自己的饭碗。

 

实际上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和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补充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最后说几句,近年来粮食生产和流通波澜不惊,不是没有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粮食的因素在叠加,耕地、水资源的短缺,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没有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弊端日益显现,粮食问题从来无小事,时刻不忘种子能否自制?粮食能否自给?粮权能否自主?粮价能否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