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泰国高铁换大米粮食自给口号农业耕地水资源减少财经 |
分类: 晓明析房市 |
李克强总理出访泰国时,极力推荐中国的的高铁技术和建设,提出用高铁换大米的方案。真可谓出口促增长,大米保粮安,一举两得。可见保增长的“三驾马车”要一起赶,增出口,扩内需并行不悖。同时传递的信号是,解决粮食安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要并用。
当前我国粮食形势,如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白美清所说,可以概括为两稳定一下降,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粮食市场稳中有升,一个下降就是我国粮油自给率下降。2011——2012年降至不足90%,一方面说明城镇化步伐在加快,生活水平在提高,粮食的刚性需求在增加,粮食生产在10000个亿左右徘徊,三大粮食主粮品种都有大幅度进口。
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调查采访,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结论是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进口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要,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进口还与利用国际粮价走低购进有关。
不是危言耸听,是迫在眉睫,粮食的刚性需求与刚性制约因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参考消息》曾在2011年4月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实际上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和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补充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最后说几句,近年来粮食生产和流通波澜不惊,不是没有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粮食的因素在叠加,耕地、水资源的短缺,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没有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弊端日益显现,粮食问题从来无小事,时刻不忘种子能否自制?粮食能否自给?粮权能否自主?粮价能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