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粮食安全提高产能改造中低产田科技支撑河南、建三江粮食主产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产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最近不断传来令人振奋和欣喜的消息。河南是国家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1/10,夏粮占全国的1/4。国家要求,到2020年,河南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从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
《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河南承担了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但河南全省中低产田6200多万亩,农业基础比较薄弱,面临的农业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说,创建高标准粮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粮仓中的粮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2年年初,河南提出建设高标准粮田战略规划,要求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目前河南全省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43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近三成、当年规划任务的157%;建成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方内,粮食平均亩产1153公斤,比未建成区内每亩增产293公斤,增幅34%(据人民日报综合)。
五年内主要产粮区整建制过“吨粮”,山东省今年将投入237亿元支持粮食生产,3——5年内高产创建田扩至25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200斤,同时改造1000万亩中低产田,增产粮食30亿斤,如果全部改造完4500万亩中低产田,将新增产能135亿斤(据《大众日报》)。
2011年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带领的团队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1100万亩的黑龙江建三江连续4年以上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成为北粮南运的大后方。北大荒人把粮食种到“极致”,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政策组合,得益于大农机、大水利、大规模、大科技,外加一个好天气。这都是粮食产能增加的支撑点。
凡金秋时节到过黑龙江建三江的人,都被那浩渺无际、略泛金黄的绿色、接天连地的“万亩大地号”——水稻田所深深吸引,被现代化大农业的气势所震撼。
模式化栽培,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从选种育种、插秧栽培、除草施药等田间管理,收割收获,储运加工,无不渗透出现代农业的气息,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深深为号称“中华大粮仓”、“中国绿色米都”、“北大荒、北大仓”的建三江而骄傲和自豪,深深的为13亿人口的中国能打造出这样一片“净土”、“绿地”、“粮仓”、“水稻产业带”而信心十足。
深深为建三江人“居住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耕耘在广袤的田野里”,其柔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功能明确,各种要素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融场景所折服,敬佩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试想,“七区二十三带”粮食和农业主产区若都是如此模样,同时超级杂交水稻单产突破900公斤大关,并迅速加以推广,立足国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之大幸,国人之大幸。
象黑龙江这样的粮食主产省同样也面临提升粮食产能多重挑战,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受限,提高单产难度增大,黑土地变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农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递减,气象条件极其不稳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保供稳价的的压力越来越大。
放眼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吃紧”,粮食产量虽有所增长,但人口在增加,目前世界人口69.09亿人,预测2050年将达到91.5亿人。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大量应用也加大了世界粮食短缺的风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及早应对粮食主产区面临的问题,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设计,乃至立法层面,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立足粮食产能增加,加大种粮农民收益,谁种粮谁得补贴,谁调粮谁收益,保护种粮积极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同时保护和构建绿色生态自然坏境。
党和国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局出发,提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即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
象建三江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弥足珍贵,不愧为“中国绿色米都”,奠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足够的有机绿色粮食,同时确保粮食主产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子孙后代留出蓝天碧水绿地。
要采取综合的政策措施,必要时以立法形式加以固定,建立粮食主产区如同生态区一样的补偿机制,保护耕地和粮田,提高粮食产量,搞好搞活粮食流通,让种粮人有地种,让种粮人会种地、能种地,始终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象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2011年又突破900公斤,下一个目标是突破1000公斤大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试想粮食主体功能区有效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种植,辅之以优惠的政策措施,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的回旋余地愈来愈大。
“粮食九连增”,什么在支撑,科技在支撑,农机在支撑,合作在支撑,天公在支撑,水利在支撑,价格在支撑,喜悦之余,要清醒看到粮食基础仍然薄弱,价格依然上行或下行,流通中梗阻现象仍然依旧,农民收益仍然大打折扣,粮食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科技兴粮、龙头带动、加工转化、拉长种加销产业链仍然层次很低,任重道远,困难多发,不可轻言粮食安全。
当鼎力支持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提高产能的大举措,赞美建三江,祝福北大荒,喝彩粮食“九连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史无前例的惠农政策组合,科技创新的助力,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壮美景观,铺垫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保护着一片原始生态永续利用的蓝天白云碧水绿地,这是上帝恩赐的“方舟”,我们当倍加珍惜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