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号文件剑指粮食等农产品宏观调控

(2013-02-10 01:13:31)
标签:

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等农产品宏观调控

粮食最低收购价

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分类: 晓明析财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农产品调控可谓面面俱到,颇有新意,如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

 

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文中的关键词是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优化粮食储备品种、区域结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和敏感品种报告制度。这在以往的文件中少有触及,也是立足国情、粮情,实践证明可靠实用的调控手段和措施。粮食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其实是一个渐进摸索的过程,从2006年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实施,到拍卖、临储,以及2012年的大量进口玉米、小麦、稻谷,市场粮价始终处于可控、能控、可调状态,这在13亿人口的大国着实不容易。

 

这些年有人对粮食宏观调控不屑一顾,奢谈粮食“三放开”后可完全依赖市场,有钱就有粮,藏粮于民,过分夸大市场配置作用,粮食宏观调控手段、载体单一,不成系统,过分倚重中储粮,没有发挥市地以下粮食部门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造成粮价畸高畸低,粮食一少就抢购,稍有结构性过剩就形成农民“卖粮难”。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占用耕地搞建设,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无序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十几年都翻不过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十二五”起,就要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端住端稳自己的饭碗。

 

要形成中储粮和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宏观调控的合力。单单依靠两家粮食央企就想改变中国粮油宏观调控的格局,依靠两家央企就能有效与外资粮企抗衡,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仅粮源就控制不了,没有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中储粮和中粮、中纺集团就会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以谈调控市场。

 

坚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能动摇,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可忽视,适时适量进口主要粮食,改善国内品种结构,重点放在提高我国粮油自给率,提高对市场的调控力方面,着手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种粮补贴的顶层设计,建立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特殊补偿政策措施,解决谁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突出问题。

 

2013年的正确应对是客观看待粮食价格上涨和下行,把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特殊补偿政策,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同时整合中储粮和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收购资源,共同应对国际四大粮商的入侵。依法规范国内流通秩序,减少流通费用,合理引导价格,真正让价格回归价值,同时改种粮补贴为卖粮补贴,农民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补贴,形成科学合理的粮食补贴机制,让种粮农民真受益,多收益,受大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