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择校生是当下社会上议论较多的话题,美其名曰:教育资源不足,计划内招收有限,只能安排择校生的名额了,一个学校能容纳1200名学生,计划内招生只下达900名,其余300名就只能是择校生了,令人可悲的是择校生也不是随便能进来的,关系、金钱构筑了择校生的门槛,为什么不把计划内的招生数额应纳尽收了,恐怕利益的驱使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明是主要原因。
这不由使人联想到前些年教育行政部门也或许是某些省份搞的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了,时间和实践都证明,教育搞产业化是误人子弟,危害国家,糟蹋教育资源,诱发腐败的土壤,教育这种纯公益性的事业决不能与创造经济效益挂钩,那将不可收拾,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产业化论调,浪费或亵渎教育资源的恶果已经显现。
同样还发现一种糟蹋教育资源的现象。近日看了几篇评论,都在议论一种怪现象,在学校学生不考“双百”就不算合格,就不是好学生,家长就会或应自责。也看到一部分初中生,刚刚迈入初中门槛,铺天盖地的作业或背诵,几乎涵盖所学各科,中午或晚上都在念念有词,幼小的学童甚至学到下半夜几点,着实令人费解。
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回答是稀松寥寥,尽管近十几年来加上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形式,其实“暗香涌动”,行换汤不换药之实,考试不排名次,实际老师暗暗在另册排着名次和“座次”呢,减少课业负担,“变本加厉
”增加每科的背诵量,指示家长让学生参加名目众多的课余辅导。
不是学校和教师有意而为之,是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得已而为之,不考不拼能行吗,教师或学校上级教育部门教学质量的考评,各级别升学率是主要指标,不背不写能行吗,大学一本二本差别大着呢,况且高考的出题题量大涉及面广,能以应付。
前些年的“教育产业化”早就被历史和现实抛弃,有钱就上学纯属扯淡,素质教育穿插其间,雷声大雨点小,芸芸众生不考行吗?尽管高层或相关部门着手规划,到何年何月都能免试迈入大学门槛,但是高考的“独木桥摇摇欲坠,但还是维系学生大群体和有数的高校。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虽是30年前的流行语,但是还适用当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路长夜多,自主招生,名校特招,中学校长推荐,新课改,中外分读,一系列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意在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是杯水车薪,难以可持续或者说覆盖被教育资源。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乃失业,对教育资源也是大不敬,因此考生得拼命考上一本,二、三本就不在话下,只有考上研究生,读博,考公务员,才有出路,就业形势就会明朗,这是误区,也是必须加以从体制机制上着力解决的。
一方面为应试教育感到惋惜,把学生都培养成了书呆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创新、综合发展能力成为空谈,另一方面面对偌大的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不死读书行吗?教育体制要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要让真正的教育家办学治学,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路漫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