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种粮收益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增收乏力杂谈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近几年国内外粮油价格始终处于上涨的趋势,尽管粮价上涨,种粮农民增收乏力,表现是播上种就散手不管了,靠天吃饭,租出土地给别人种,改种蔬菜或经济作物。收割后也不管不问,粮贩子直接收走了事。
据报载,从粮食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农民出售的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笔者认为此类数据不一定准确可靠,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增产不增收、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确实存在。
老生常谈,农民种粮赔钱,就是解决不了,也是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整合市场收购资源,规范流通秩序,合理引导价格,让种粮农民真受益,受大益。
要真正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不再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收购网络问题。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也增加国家和企业利益。
要形成托市的价格形成机制。鉴于当前市场粮价市场形成的复杂性,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共同作用,国家在制定最低收购价时,要慎之又慎,综合考虑,通盘测算,力求科学合理,不能期望“一口气吃个胖子”,把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过大,应该温和提高,循序渐进,探索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
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参照依据,本着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原则,出台既能有效提升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稳控粮价,保护城乡消费者利益的最低收购价。
建立农民粮食经纪人管理组织,依法依规发挥其流通中介作用,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探讨与农民合理分利或“二次分配”的路径,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调整目前农业补贴方式,当前粮价比较平稳,是农业补贴调整的“拐点”或是最佳时机,改种粮补贴为出售商品粮补贴,农民或土地集约使用者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