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增加种粮农民收益是保增长稳物价的基础

(2012-07-20 22:51:11)
标签:

种粮收益

农业补贴

最低收购价

增收乏力

杂谈

分类: 晓明析财经

  

  最近热议,农民种粮收益增速,赶不上农资价格等物化成本增长幅度,农业各项补贴增加不能对冲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农业补贴成为普惠制的“福利”,农民基本不在乎,补贴充其量每亩地100多元,有资料现实,农业补贴占农民纯收入不足1%。且种不种粮都补给原土地承包人,也不利于土地流转。

 

 

近几年国内外粮油价格始终处于上涨的趋势,尽管粮价上涨,种粮农民增收乏力,表现是播上种就散手不管了,靠天吃饭,租出土地给别人种,改种蔬菜或经济作物。收割后也不管不问,粮贩子直接收走了事。

 

   一直以来,农民卖粮的价格和市场价格中间有个差,这是中间商的利润,有人说是中间商盘剥,这也不全对,2004年粮食“三放开”以后,多种市场主体蜂拥而入,粮食收购市场热闹非凡,国有粮食购销网络打破,阵地萎缩,个体粮食商贩和经纪人直接到田间地头不等农民晾晒整理,就收走小麦,这就是农民得到的最终价格,比市场价低3——5分钱

 

据报载,从粮食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农民出售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笔者认为此类数据不一定准确可靠,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增产不增收、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确实存在。   

老生常谈,农民种粮赔钱,就是解决不了,也是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整合市场收购资源,规范流通秩序,合理引导价格,让种粮农民真受益,受大益。

 

要真正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不再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收购网络问题。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国家和企业利益。

要形成托市的价格形成机制。鉴于当前市场粮价市场形成的复杂性,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共同作用,国家在制定最低收购价时,要慎之又慎,综合考虑,通盘测算,力求科学合理,不能期望“一口气吃个胖子”,把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过大,应该温和提高,循序渐进,探索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

 

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参照依据,本着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原则,出台既能有效提升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稳控粮价,保护城乡消费者利益的最低收购价。

 

建立农民粮食经纪人管理组织,依法依规发挥其流通中介作用,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探讨与农民合理分利或“二次分配”的路径,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调整目前农业补贴方式,当前粮价比较平稳,是农业补贴调整的“拐点”或是最佳时机,改种粮补贴为出售商品粮补贴,农民或土地集约使用者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