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最近这次国内油价上调涨幅为2010年以来最大,“8元时代”突然降临,据分析油价上涨已成为必然趋势,石油对外依存度比10年前提高26个百分点,达到56%,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调价机制是以20天为评价周期,国际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日均涨落幅度超过4%时,就得考虑相应调整国内油价。
正如国内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60%一样,不能自给自足,就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美国人韦斯特霍夫在《粮价谁决定》一书中说,如果你告诉我石油价格,我就能告诉你粮食价格。食品市场和能源市场长期以来交织在一起,食品价格倾向于与原油价格同向变动。
书中还称,能源价格对于食品生产和运输成本的影响并不稀奇。能源和粮食价格之间的联系在未来若干年将变得更加密切。粮食和能源互生互融,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动全身。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不管它是否合理,农产品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并且助推生物燃料生产规模扩大,和完全释放产能,玉米、糖、植物油价格就上升,以此就会引领整个粮食价格自然而然上涨,大豆也定会涨价。
随着国际大宗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动,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都要充分利用,不必一谈进口就大惊失色。在国内石油和粮食价格,始终处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可控可调可预测。当下重要的是抑制国内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研究惠及民生的补贴机制和不一样的两种价格应对政策措施。
在国内外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的大的内外部环境下,在粮食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下,严控乙醇等生物质燃料生产规模,替代玉米、大豆发展新型生物质燃料,发展麻风树生物燃料、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
客观冷静看待粮食价格上涨和下行,整合市场收购资源,依法规范流通秩序,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合理引导价格,真正让价格回归价值,让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让种粮农民真受益,多收益。同时着力研究出台同保障住房政策一样的,城乡低收入群众吃粮保障政策措施,确保食者有其粮。
鉴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粮食是生活必需品,是特殊重要商品,两者生产、贸易政策措施肯定不一样。针对油价涨,既要自我“减压”,适度控制汽车保有量,倡导公交出行、绿色出行,同时要对种粮农民和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使用,以及居民出行,采取明补政策,或减税政策,谁种粮、谁出售商品粮,谁使用农机具和灌溉,把钱补给谁。同时对农产品物流运输、出租车要研究出台燃油补贴措施。
自2004年运行以来,最低收购价对托起市场,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决定性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粮价市场形成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受计划经济政府定价的惯性思维影响,目前最低收购价在执行过程中,就有意无意中形成了市场参考价的作用,很多用粮企业和收购企业就是参考最低收购价收购。
这无形中就形成当前市场粮价由最低收购价来左右的实际情况,最低收购价成为风向标和粮食价格“领头羊”,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初衷。
要探索完善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参照依据,小幅度、周期性提升粮价,本着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原则,出台既能有效提升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稳控粮价,兼顾国家利益,保护城乡消费者利益的最低收购价。
在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拍卖中,要坚持顺价销售原则,顺价销售是多年来国家对于按照最低价收购上来的粮食作物的销售原则,它要求以最低收购价为基础,再加上相应的存储成本、贷款利息等确定起拍价投放市场,这一政策近年来使得国家一方面有效防止了谷贱伤农状况的发生,一方面也不会使得国家财政承担巨大的压力,可谓两全其美。
抓紧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城乡低收入人群吃粮有保障。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实行的低保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政策,一揽子统筹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大中专学生的吃粮、吃菜、住房、就医等基本保障问题。
具体讲,搞好低保社会福利一揽子政策框架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可以实行核发低保粮证或现金补贴的办法,确保城乡低收入人群和大中专学生基本口粮。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粮油储备规模,特别是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规模,提高地方储备粮保管费用水平,真正发挥“蓄水池”、“调节器”、“稳压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