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好县域粮食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脉搏

(2012-04-05 20:15:44)
标签:

财经

分类: 晓明析财经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坚持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很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石油等粮食生产的物化成本年年增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国内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而保障粮食安全的挑战依然严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及各部门。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兴衰。

 

县域粮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粮食经济发展的单元细胞,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购销的基础在农村。我国共有1735个县(市、旗),其中800个产粮大县(市、旗)所产粮食就占全国总产量的78%以上,对确保军需民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粮大县又绝大多数是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粮食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是对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生动现实写照。

 

国家粮食产能增加和粮食增产,主要由产粮大县来承担。这些产粮大县多数地方财政年收入都在5亿元左右,又是人口大县,承担着压力极大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有关民生的公共事业责任,不堪重负。

 

无论是“南粮北调”或是现在的“北粮南运”,从历史和一定意义上说,产粮大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付出和牺牲。

 

 

如何在粮食省长负责制框架下,着重调动县级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加快县域粮食经济发展,根本解决“高产穷县”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影响。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在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加上农资和用工成本上涨过快,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

 

2008年以来,农资、人工、机耕等价格大幅上涨,有的生产资料和人工工资翻番甚至几番,农民种粮的收益减少,严重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于此同时,种粮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收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的粮经比例达到1:2.5。大部分农民在种植满足自己口粮的粮食外不愿多种。

 

粮食补贴方式不完善。补贴方式不尽完善。目前各项补贴资金是采取普惠制办法发给原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与是否真正种粮挂钩,也没有和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影响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用。

 

操作成本高。目前补贴政策项目多,实施面广量大,涉及农业和财政等部门,村级劳神费力,操作程序复杂,涉及申报、统计汇总、公示、资金兑付、建档立册等诸多环节,工作量大、成本高,而国家补贴又未包括此项工作经费,加大了政策落实难度和地方负担。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受历史影响,粮食生产经营是以户为单位,户均耕地面积少,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种植结构性矛盾和水资源的日益缺乏,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投资,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抗灾能力较弱、生产波动性大等问题还没彻底解决。

 

 

粮食产业化水平低。主产区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少、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至今仍未改变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精深加工层次低、企业少,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

 

粮食市场和物流业发展滞后,流通成本高,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业化进程。从而使得粮食加工业产值虽连年增加,占地方GDP、农业产值的比重却连年降低。

 

 

地方财政包袱沉重。粮食主产区农业比重大,地方财源短缺,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对粮食主体功能区的补偿没有形成机制。主销区从主产区调入大量粮食,却没有相应承担调入粮食的风险基金筹集任务,由此形成主产区补贴主销区、“穷县”补贴“富县”的不公平现象。

 

县域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没有站在大农业、大粮食的角度,特别是在立法层面提出科学系统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在制定促进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时,应在税收、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粮食产业化发展。

 

 

                                       

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适应粮食主体功能区要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粮食主产区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

 

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应当考虑属于地方支出责任范围的粮食主产区以及生态保护支出项目和自然保护区支出项目,并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对重点粮食和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七区二十三带”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或采取与禁止开发区基本相同的补偿政策,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配套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对主产区粮食耕地的生态关怀和对“衣食父母”的人文关怀。

 


 

发展粮食产业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县域粮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粮食产业化。确立和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产出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重点开发,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粮食商品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并把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融为一体。

 

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扶持加工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多层次深加工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市场网络。继续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大力培育专业协会、经济联合体等各类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民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粮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多层次的县、乡、村社会服务网,探索形成有效成型的粮食和饲料合作社等经合组织形式,形成以县(市、区)服务公司为龙头,乡镇为主体,村居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产后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