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春节后以大葱疯长为标志的蔬菜价格着实让人惊叹,从充其量3——5毛钱一棵,飙升为5元一棵,简直不论斤卖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本来居民有些感觉,但是媒体或有部分人胡咋呼,大惊小怪,找噱头,找看点,把不足挂齿的大葱价格放大成头号新闻,这是缺德的行为。
近年来生姜、大蒜、绿豆等蔬菜和杂粮价格大起大落的幕后推手,是农产品信息不对称,农民信息闭塞,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重重,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任重道远。
正如这次大葱价格涨,山东章丘大葱,农民卖葱收入没涨多少一样。农产品和粮食增收,农民收益不高,种粮种菜农民增收乏力,有资料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但现在的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4年前价格水平的80——9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十几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工工资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唯独粮价“温文尔雅”,某些年份或时期还下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粮食增收农民收入不增加的问题。
据家住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望海村的一位康姓农民朋友告诉笔者,他家4口人,父母和妹妹去年种了32亩玉米,亩产能打1100斤左右,按当时刚打下未晾晒的湿玉米价格每斤1元计算,一亩地玉米大约收入1100元左右,但是每亩地的成本是:种子37元,化肥40元,机械作业费37元,农药10元,加上人工每亩地玉米成本大约200元左右,每亩玉米(湿玉米)收入大体在700——800元,32亩地一季能收入2.2——2.5万元之间,这远远不如他父亲外出打工半年的收入(父亲外出做水工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
据报载,近年国内通胀预期加大,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快,从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每个环节都在上涨,但是要看到,农民出售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据粗略统计,农民打出的粮食——小粮贩——大粮贩——粮食经纪人——加工厂或大的收购企业,没有3——4道环节,到不了终端市场,蔬菜产销也依然,大量的利润被中间商“抢”走了。
要发展订单粮食或订单蔬菜,建立农超对接的流通新形式。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的措施,发展订单粮食或订单蔬菜,确保优质小麦和蔬菜的订单生产,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走基地+农村经济合作组+批发市场或粮食加工企业的路子,形成订单生产——订单销售或加工——大型超市销售——居民餐桌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
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粮油和其他农产品直销的形式,组织“大篷车”,划出专门的地方销售,也可流动销售。各级政府要强力支持农超对接的直销形式,发展成常态化的直销形式,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提供场地,减免摊位费和相关其他收费,现场检测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维护好直销秩序,让农民多赚点钱,让城镇居民买便宜粮食和蔬菜等其他农副产品。
以农业部门为主,利用各种平台,发布蔬菜或粮食产销市场和价格信息,科学分析1——2年的蔬菜价格市场、价格走势,让农民一年早知道,有的放矢种植,避免一哄而起,一窝蜂逐利,这不失为有效遏制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的措施。
农业、粮食、供销、畜牧、价格、质检、卫生、工商、城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部门要统一牵头,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围绕直销提供服务,一路绿灯,让农民真收益,居民买的轻松。粮食、供销等部门要通过广设城乡便利店、“万村千乡工程、放心粮油工程”等多种形式,让菜农和粮农直销产品,减少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