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焯水”析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焯水,是家庭做饭、餐厅烧菜时的一道工序。指的是,将初步加工过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之用。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制作凉拌菜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焯水,又称出水、飞水、淖水。我国东北地区称作“紧”,中原河南一带称作“掸”,四川巴渝一带称作“泹”,南方广东一带称作“灼”。泹,dan音,去声。意思是,将蔬菜等放在开水里稍微煮一下,或烫一下,是一种区域方言。
焯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大部分蔬菜和带有腥膻味的肉类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可以使蔬菜的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等味感,还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如菠菜、芹菜、油菜等,通过焯水,可以变得更加嫩绿。苦瓜、萝卜等,经过焯水后,可以减轻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得以解除。其二,可以去除肉类原料的血污和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水后,都可以减少难闻的味道。其三,可以调整和融合几种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正式烹调的时长。由于原料的性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就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的成熟时间达成一致。 如肉片和蔬菜同时炒制,蔬菜经过焯水后,达到半熟的程度,那么,炒制肉片后,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锅了。如果不经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调,会造成原料生熟不一,吃口软硬不一的情形。其四,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正确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冷水锅焯水。适用于肉类原料。如排骨、鸡块、牛肉和动物内脏等。冷水锅焯水时,锅内的水量要足,以淹没原料为准。在加热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原料,使之受热均匀。焯水后,应立即用清水涤去表面的血污和浮沫。二是,开水锅焯水。这一方法适用于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莴苣等。焯水时,要特别注意火候,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淡,而且,不脆嫩,口感也不佳。三是,沸水锅焯水。主要处理叶类、嫩茎类蔬菜和块小质嫩、异味少的肉类。焯水时,应多放水,火候保持旺盛。蔬菜应在焯水后,立即捞出来,以避免蔬菜变黄和熟烂。四是,冷水大锅焯水。主要是处理体积过大,苦涩味重的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萝卜、山药等,以及体积较大,腥膻味较重、血污较多的肉类。
焯水有些技巧值得记取。一是,蔬菜焯水时适当加点盐。这样可以减少蔬菜中营养物质的损失。二是,豆角焯水时最好加点碱。豆角在生长过程中,表面会形成脂肪性角质物质和大量的蜡质。故在豆角焯水时,添加适量的碱,可以使得豆角色泽碧绿,但不易过多。三是,脆性原料的焯水时间不宜过长。如猪肚、墨鱼丝、田螺、海螺等。因为这些原料质地脆嫩而稍韧,纤维组织细密,含水量较多,如果焯水时间过长,其纤维组织会骤然变得僵硬板滞,失去脆嫩感,吃起来,咀嚼相当困难,口感也不佳。脆性原料的焯水火候,确实应该恰当地掌握好,不宜过猛,也不宜过弱。2023年12月11日15时06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