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解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作文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地说出或写出,以示敬重。避免别人利用避讳不当,进行人身攻击或政治陷害, 从而冒犯了君主或尊亲严肃而庄重的地位。避讳是为了在整个社会形成为君主或尊亲显示威严展示威风的风气。古时,约定俗成地规定了人们说话时,必须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要用别的字来代替。
避讳一词出自西汉文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淮南八公山豆腐创始人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始终,则不知所仿依;言始终而不明天地四时, 则不知所避讳。”避讳的涵义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相传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的,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主要有着七层意思。
在现代,避讳的意思是,避免触犯忌讳。常被引申为,刻意回避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在古代,避讳的意思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姓名。这也是现代与古代在避讳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避讳的近义词是,回避、忌讳、隐讳、避忌、避猜等。避讳的反义词是,不讳、无讳等。
避讳的起源,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夏商时期。明代学者、诗人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近代学者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所致。
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南宋著名学者、官员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避讳。昌,发,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姬昌、姬发。
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国废司徒的官职,宋国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具、敖两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讳,属于当时的“国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改为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属下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曾经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南宋大诗人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则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和俗谚。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规定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讳,有的还要避周公之名讳,甚至,有避老子之名讳的。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该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丘”音,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性“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延续下来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讳,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该力避对方的长辈之名讳,否则是极为失礼的表现。唐代雅称“诗鬼”的诗人李贺之父名晋,因为“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得举进士。恍恍乎,郁郁乎,于二十七岁便离世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司马迁把与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名,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被司马迁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 ,竟然变成了“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有在诗中用过“闲”字一次。杜甫母亲名海棠,收录于杜甫诗歌的《杜工部集》中均无海棠二字,可见杜甫对其父母双亲的尊敬,始终不言其父母之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其父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就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避讳不当,在封建社会曾经造成残酷的文字狱。清代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作为诗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查嗣庭遂被捕,病死于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迄今,再也没有什么人会为了避讳,着意回避什么讳了。但是,那种毫无顾忌的信口开河,大呼小叫别人的及长辈的姓名,绝对是不应该的,特别是对待德高望重的高龄老者,更是不应该的,是人们必须尽量避免的。
2023年10月31日20时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