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事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上个月的十三日凌晨,上海市有一名男子在大马路上闹事,将大量垃圾和共享单车往路中央扔,导致道路拥堵了二十分钟。警方很快将嫌疑人胡某抓获,胡某交代说,他因为心情不好,才引发了此举。胡某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无由头的街头闹事。
所谓闹事,即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挠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合起哄肇事,构成寻衅滋事罪,或者聚众闹事罪。
寻衅滋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聚众闹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行为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此处,必须同时符合两点:其一,要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干扰和破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其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以聚众的方式实施的,即纠集三人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扰乱。至于扰乱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必须是情节严重,实践中一般可从扰乱时间的长短、聚众人数的多少、扰乱的对象的性质和侵害后果是否严重等予以认定。
聚众闹事是指纠集三人以上,有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有积极实施犯罪活动,行动特别卖力,情节比较严重的积极参加者,在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过程中,有时还会有受蒙蔽的群众,被威胁的一般违法者、围观者、起哄者,纠集三人以上是指包括聚首和积极参加者在内三人以上。如果是一人或二人闹事,引得众人围观起哄的,不构成本罪。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国古代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闹事,衙役看到了,当然会管。但是,衙役也是见机行事的人。当衙役看到闹事的是有钱人时,就会睁一眼闭一眼;看到闹事的是穷苦人时,就会吆五喝六、推推搡搡的,想方设法地勒索一点钱财。其实,衙役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他们中的不少人不是敲诈,就是勒索,并不能为老百姓真正做什么实实在在的好事。当然,也有些官员和衙役还是比较清廉正直的,他们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穷苦人,只要有冤屈或者什么事儿,都会公正地帮你进行调解和处理,并且不会千方百计地让你塞钱给他们,他们是能够正正经经地为老百姓办事。所以,大部分老百姓都会感激和信任这些人,有时候,也会为他们说些好话。临到这些官员或衙役调离时,绅民们还会赠送锦幛或者万民伞予以挽留和褒扬。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的姓名。万民伞在清代一度相当盛行。送万民伞,一方面,表示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庇护着一方的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说明这个官员政声卓著,很有面子。同时,说明这个官员绝对是清官或是好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的老百姓都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们对于清官或好官,定会认可其在任期间的优劣好坏。是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还是作奸犯科,贪赃枉法,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而且这些地方被清官和好官管理得河清海晏,风平浪静,没有任何闹事的迹象,成为管辖治理的成功地区,事迹闻名遐迩,声誉不胫而传,就是最好的明证。
2023年8月7日5时08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