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事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见到十来岁的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没有什么长进,家长总是痛心疾首,自疚良深。这里说的惹事,就是指犯规违纪,无事生非,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混乱。通俗点说,即为弄出是非,闯出祸端。
惹的解释,招引、挑逗。如:招惹、惹气、惹祸、惹恼、惹是生非。事的解释,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如:事情、事件、事业。再指变故:如: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件,如:工作中的死伤等)。又指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还指办法:光着急,也没办法。
元代戏剧家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舍人休要惹事,喒城外去看来。”喒:音zan,声阳平。义同咱,代词。既可以表示我们(包括听话人在内),也可以表示我。
惹事生非,汉语成语。重点在于招惹是非,特别强调的是招惹事情,无事生非。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第五二回:“你且小心,只在大官庄上住几时,切不可胡乱惹事累人。”明代小说家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他将次回来了,只劝官人莫惹事的好。”清代小说家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滚出去,不准去惹事。”现代戏剧作家、文学家老舍《龙须沟》第一幕:“我的姑奶奶,别给我惹事啦。”
惹是生非,汉语成语,意思为,招惹是非,或引起口角。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喻世明言》:“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现代作家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一:“学生在教课上得不到满足,在校内便时常闹风潮,在校外也时常惹是生非。”
“惹是生非”与“惹事生非”的两种写法,一个意思,都是正确的。习惯上,人们多用惹是生非。它指的是引起和招来是非,导致不必要的争端或麻烦。这个成语的含义与“惹事生非”相近,但更侧重于强调行动的不当和过失。惹是生非,源于《庄子.外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中,“随”字本义为顺从、遵循,但被引申为追随、跟随。后来,逐渐演变为“惹”的意思,即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论而招致一系列的非议、争端或者误会。而“惹是生非”则是表示有人刻意挑起纷争,故意制造各种事端,使得局面愈加混乱不堪。
总的来说,“惹是生非”和“惹事生非”都是表达行为不当引起的麻烦或争端,但前者更侧重于引起和招惹是非,而后者则更强调招惹事情。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用的成语。
惹事,经常见诸外交场合发言人的讲话。诸如:“事情不来,我们不主动惹事。事情来了,我们也不怕事。”这种说法,表明我们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不惹事生事、后发制人的立场和原则。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世,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是处处担忧,时时恐惧,那还活成个什么样子呢?
人们还常说:“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兔子见老鹰抓杀,急了,还会踹一脚,咬一口呢!”“男子汉就要顶天立地。不能怕事,出事了就得压事,压不住就得抗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惹事。”“说话不说尽,做事不做绝;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2023年8月6日5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