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啭不解春归处——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五十三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北宋词人黄庭坚写有一首词作《清平乐.春归何处》,词曰:“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的大意是,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默静谧,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与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了。而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可是,又有谁能听得懂它的意思呢?看吧,黄鹂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阕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下阙惜春却毫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绪。直到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句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笔法,巧妙构思,新奇设想。创造出一种唯美唯深的意境。
上阕开篇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式,对春的归处提出了置疑,春天回到那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追询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回来,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得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阙过片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鸟儿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之时才出现的,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极为奇特,极有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黄鹂只不过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生物而已,只要一阵风吹起,它便随风飞到蔷薇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影,到头来还是无法寻见,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清脆婉啭的鸣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然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更为浓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掠了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象这样一种短词,几经曲折,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在宋词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词人从惜春到寻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了。
此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大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奇巧,思路回环反复。笔势跳脱,风格俊逸,语言精炼,韵味淡雅。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尘绝俗之感。
黄庭坚在诗词创作中,常常喜欢掉书袋,发议论,甚至堆砌典故,化用前人辞句之陋习,并自诩为“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这首词却无此类弊端。仅结尾处与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稍似重复。但这充其量只是“偷意”,仍不失为一种高格。
读这首词,感情的波澜会随着词人笔锋倾注,一同奔流,一同跳动,一同变化,一同发展。使人觉得,春天是可爱的,人们一定要珍惜春天,别让她悄悄地流逝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