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文诗

(2023-01-19 11:08:49)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诗体,即回文诗,也称作回环诗。由于这类诗的内容大多表现爱情,亦被叫作爱情诗。

回文诗利用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循环倒置,形成了回文,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宰相、诗人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回肠荡气,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一度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人们用这种手法争相创作,写诗、填词、度曲,分别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其中,不乏游戏之作,更多的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力。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据唐代史学家、学者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回文诗能够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近代学者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它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回文诗,有着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结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回文诗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已久,现今,可见的回文诗,汉魏至梁代年间苏伯玉妻《盘中诗》(《玉台新咏》卷九)为最早。旧说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实为谬误。温峤为东晋元帝(公元317年—320年)时人,苏蕙为前秦(公元351年前秦苻坚建国)时人。故应以苏伯玉妻的回文诗为最早。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中国最早回文诗就是《盘中诗》。

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回文诗的创作,各擅胜场,争领风骚。如庾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朝历代诗人的开掘和翻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

前秦女子苏若兰,武功(今陕西)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的敬重。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其,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讯,若兰非常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编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组成了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此图八百多字,无论正读、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总共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千多首,才情之妙,构思之巧,贵古超今。编织者的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厌恶,跃然纸上。若兰派人把编织好的《璇玑图》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若兰。于是,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把若兰接到襄阳,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璇玑图》,除了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如今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例如,从最右侧直行开始,随文势折返,可发现右上角红色区块外围顺时针读为“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而原诗逆时针方向读,则变为“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苍穹誓终笃志真,唐虞圣德怀智仁。”《璇玑图》堪称回文诗中的千古之力作。

至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回文诗的究竟是谁?清代学者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盘中诗》是否就是“肇端”,说法尚且不一,但说回文诗因《璇玑图》而“大备”,却是古今学者公认的事实。

历代都有回文诗出现,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有好多首回文诗,内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体》,诗曰:“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全诗反读则又为一首新诗:“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苏东坡的这首回文诗,无论正读或是反读,韵致皆冁然耀眼,让人回味不尽,余音萦怀。

苏东坡还写有回文词,内有一首《菩萨蛮.回文》,词曰:“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这首词的回文次序与上首诗作不同,采取的是每句回环往复的形式,句句回环,字字回环。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令人惊叹不已。

由于汉语单音节语素和语序的缘故,易于创作出极其优秀的回文诗作、词作和曲作,这是世界上以字母为文字的语言难以企及的,也不容易做到如此精妙的程度。这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汉语言独特之处,别国只能望其相背,可观而不可得也。

202311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打油诗
后一篇:咏怀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