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油诗

(2023-01-19 07:27:52)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打油诗,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学人翟灏在《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唐代诗歌《咏雪》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谦逊,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是会押韵的,通常亦是由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做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趣味横生,有时暗含讥刺,风趣逗人。

打油诗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纸上,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通俗,本色拙朴,风格别致。格调诙谐,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中唐时期,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宗祠祭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帚的使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写诗人。左右将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是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打油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正兵围南阳郡,张打油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而出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闻名于远近。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偶的诗作,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均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感触,可以通过打油诗来表达。打油诗,创作起来较容易,易于百姓接受,便于记忆等。遂逐渐流传开来了。

经过宋朝到民国的数代,打油诗更成为很多人的拿手好戏,饭后茶余,每每作有打油诗。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鲁迅先生曾经写了四句《南京民谣》的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这首打油诗揭露了国民党的内部的矛盾和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非常生动形象。解放战争后期,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房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危机和腐朽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解放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状况的打油诗也颇有趣味。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六十年代,陈毅外长写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七十年代,许世友将军写了一首《莫猖狂》的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抢。”四川武胜的一个民间诗人尹才干自1978年起,致力探索一种新韵体诗歌,其中有一首《浪》的打油诗:“一浪一浪又一浪,浪浪撞在石头上;明知前浪折了腰,后浪还要跟着上。”九十年代,年轻诗人叶苏阳写了一首打油诗《考试》,诗曰:“天气灰蒙,心情沉重。只缘何故?考试缘故。考试即到,吵吵闹闹。考试中途,答案飞舞。考试最后,争先恐后。交了试卷,得了自由,此为考试?此乃抄试!”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个“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若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的打油诗的评价。不少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们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所说:“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由此可见,打油诗显得同样高大,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由于打油诗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直抒胸臆,活泼灵动,在民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人们切切不可忽视之,藐视之。

202311814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水诗
后一篇:回文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