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砧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国诗词文学史上,曾经有一个十分有趣而重要的意象,即砧。砧,形声字,从石,占声。砧的本义指捣衣石,引申义是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现代工业中,砧可以为底座、基础、基准之义。
“砧”,古代捣衣时,用以垫在衣物底下的石板。“寒”修饰“砧”,因为捣衣大多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此时,天气接近寒冷。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平敲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服,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给远在边关的亲人的。
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运用砧,以之表达作者的心绪。唐代著名的七言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就直接将“捣衣石”三字用于诗中。内有诗句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石上拂还来。”“捣衣石”即砧。
略微搜索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中,就有三首诗用了砧字。一首是《捣衣》:“亦知戌不返,秋至式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第二首是《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石,白帝城高急暮砧。”第三首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内有诗句曰:“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这三首诗中的“清砧”、“暮砧”、“楚户砧”,以不同的前缀字词,表示砧的性状、时间和区位,说明砧的文学意蕴实在是丰富多彩,寓意别致。
砧的组词还有:砧石(捣衣石)、砧杵(捣衣石和棒槌)、砧声(捣衣声)
砧可指切物用的砧板。如唐代国子监祭酒韩愈《元和圣德》:“加以砧斧。”唐代诗人卢延让的逸句:“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
砧也可指砧几(砧板)、砧臼(砧板和石臼)
砧,古代尚可指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凡人伏其上,以受刑。如:砧斧(砧板与斧钺。古代杀人的工具。)
砧,犹可指锻锤金属用的垫座。如:铁砧。
寒砧,余可指捣衣声。秋末冬初,各处赶制冬衣的捣衣声此起彼伏,煞是闹忙。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当时,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给远方戌边的亲人的。由此,千家万户的捣衣活计大都集中于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村镇、或居住区往往就会同时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不绝于耳的景象。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那是一种非常壮观的场景。这种景象最能引发人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砧,还以其捣衣声,表达感情。如唐代诗人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因此,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浣纱”等这样的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互相萦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唐代诗人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关城树色催寒砧,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代诗人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唐代诗人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槯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唐代官员、诗人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北宋词人贺铸《捣练子五首》一曰:“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贺铸《捣练子五首》二曰:“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前一首是思妇想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砧板擦拭干净,连夜为出征的丈夫捣衣。后一首是写思妇夜间捣衣不只是因为勤快,而是因为思念征夫无法入睡,才以捣衣度宵,以免熬夜的痛苦和煎熬。贺铸还有一首《杵声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戌人犹在玉关西。”五代词人李珣《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鬓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南宋婉约派词人主要代表姜夔《齐天乐.蟋蟀》下阙:“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元代诗人萨都拉《过广陵驿》:“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中“香菱吟月”:“精华欲掩料应对,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砧,又指农家的捣草石。如藁砧。《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总而言之,一个砧字,蕴蓄的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学意象绝对超出今人的断想,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和正确诠释之,从而进一步深入体悟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绵远。
2022年12月9日9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