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叶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南朝宋诗人鲍照曾经写有一首《过铜山掘黄精》,有诗句曰:“碟碟寒叶离,灇灇秋水积。”
唐代诗人李百药《王师渡汉水经襄阳》,有诗句曰:“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唐代诗人钱起《题吴通微主人》:“食贫无尽日,有愿几时谐。长啸秋光晚,谁知志士怀。朝烟不起灶,寒叶欲连阶。饮水仍留我,孤灯点夜斋。”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秋思》:“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唐代诗人刘沧《秋夕山斋即事》:“衡门无事闭苍苔,篱下萧疏野菊开。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雁飞关塞霜初落,书寄乡闾人未回。独坐高窗此时节,一弹瑶瑟自成哀。”
唐代诗人张祜《夕次桐庐》:“百里清溪口,扁舟此去过。晚潮风势急,寒叶雨声多。戌出山头鼓,樵通竹里歌。不堪无酒夜,回首梦烟波。”
唐代诗人张乔《山中冬夜》:“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唐代诗人周贺《送僧还南岳》:“辞僧下水栅,因梦岳钟声。远路独归寺,几时重到城。风高寒叶落,雨绝夜堂清。自说深居后,邻州亦不行。”
唐代诗人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凫鹄共思晓,菰蒲相与秋。明当此中别,一为望汀州。”
唐代诗人卫叶《晚投南村》:“客行逢日暮,原野散秋晖。南陌人初断,西林鸟尽归。暗蓬沙上转,寒叶月中飞。村落无多在,声声近捣衣。”
唐代诗人李端《晚秋旅舍寄苗员外》:“争途苦不前,贫病遂连牵。向暮同行客,当秋独长年。晚花唯有菊,寒叶已无蝉。吏部逢今日,还应瓮下眠。”
北宋诗人梅尧臣《送邵不疑谪邵武》:“不嗟迁谪远,所惜去非迟。国法何尝重,君恩亦已慈。飞鸿因雨急,寒叶未霜危。江上多新酿,肯帘亚竹篱。”
明代诗人张缙彦《袁石寓(袁可立之子)饷边》:“泉刀三载汉仙郎,星焕天仓照海阳。关塞秋深寒叶尽,边城月落戌筹长。”
上述十三首诗中,除了南朝、北宋和明代的三位诗人之外,其他十位都是大唐的诗人。且,十三位诗人的诗中都带有“寒叶”二字。为什么历代历朝、特别是唐代有这么多的诗人热衷于运用“寒叶”呢?我想,这与古代特别是唐代诗人悲秋的情绪有关。这些诗人之中尽管有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里表达出一种豪放激越的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却是“逢秋悲寂寥”,被秋日寒叶纷纷下坠的景象惊讶,而凄然悲怆,不复豪放俊逸之洒脱了。
自古以来,伤春悲秋是我国诗词文化中传统的基调之一,而悲秋的历史则更长一些。自楚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起,古人多有悲秋之作。这些作品大抵是因为秋日象征着人的暮年,对人生的不顺,对垂老、皓首、白发、萧条、冷落、无望等,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于是,悲秋的情绪油然而生,遂后,则愈演愈烈。
秋天是一个萧瑟悲凉的季节,常常让人多愁善感。俗谚说:“一叶落而知秋”,当外部世界的落叶始下,人们便感到寒意肃然,冷凛陡生。因此,人们遂把落叶当成了寒叶,标志着冷季即将来临,温暖即将离去,令人心怡的艳阳天,将越来越少见了。暖洋洋的日子,与人们不久将揖别了。冻飕飕的氛围,笼罩着大地,冬令的脚步越走越近了。
被人们称作寒叶的落叶,毫无忌惮地地洒满了一地,枯黄的落叶盖遍了原野。人们看到了寒叶,就知道冬天不远了,人们必须为过冬做好充分地准备,不能听任寒冷肆虐,横扫人间的一切。
寒叶的意思即为寒天草木的枯叶。深秋,是裹着枯黄衰败的落叶而来的,原本郁郁葱葱的绿翳早已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枝干。它们任凭冷风扫荡和折磨着它们的身躯,而不能发出凄凉的呻吟,只能是痛苦的哀鸣。
寒叶最终也难逃凋零的命运,回归到大地的怀抱,作为腴田沃土的肥料。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可以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生叶谢,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起风止。寒叶虽然可以离去,但是,美好的时光及它在那云中映出的最清晰的影像,将永久地烙在脑海里,不能轻易地消逝。
2022年12月8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