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捕

(2022-11-15 18:41:06)
标签:

文化

       文/朱成坠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到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从事知青工作,每到冬季,临近春节前夕,就会看到老俵们进行冬捕。
        那时,农村的冬捕,就是从鱼塘里捕鱼。当年,江西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大队都有自己鱼塘,集体放养家养鱼。诸如: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鳊鱼、鳙鱼等。每到农历的年末,都会进行冬捕,大都是用鱼网捕捉,有时也会采取“拷浜”的办法,竭泽而渔。一般情况下,大到一斤以上的鱼,才拿来吃食,其他小的鱼,则会放回鱼塘,下年再继续饲养,保证年年有鱼,可以让村民持续不断地吃到鱼。
        逢到年底,还会杀猪、宰禽。猪,大多是农户自养的,禽即各家放养的鸡鸭鹅。这些肉食,除了少部分用于节日的吃食之外,大部分则做成了腊味,如腊猪肉、腊鸡、腊鸭、腊鹅、腊鱼等。平日里,逢年过节,迎来送往,常用于招待客人,或用于改善伙食,到时,则会切下少许,加以烹炸煎煮。
冬捕

        腊猪肉往往挂在厨房间的灶头边,让烟火熏燎,最后,形成黑赤赤的烟熏肉。吃时,随便割下一块,煎炒烹调,皆成美味。我吃的最多的则是尖椒炒腊肉,微红的腊肉片,爆炒尖椒丝,在茶油的炒制下,一盘尖椒炒腊肉,端上桌,弹眼落睛,不啻于山珍海味。众人吃时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不会儿,就被一扫而光了,那种美妙的滋味真是无话可说了,实在是好极了!在那些个清汤寡水的日子里,有点腊肉那样的荤菜品味,实在是难得啊。因为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只有贵客临门时,才拿出来用于招待。腊味大都挂在屋檐下,任凭风吹日晒,最后全都被风干成腊味干了。在那些日子里,我吃过好多次这样的腊味。每每吃食时,胃口大开,甑饭能吃上两三钵子,溢满腊油的甑饭,亮光光的,闪晶晶的,煞是能够挑起食欲,让人大口大口地进食,生怕漏食或少食。
1975年的春季插秧时节,我到万安县弹前公社弹前大队弹前小队探望插队于此的根坠弟弟。第二天,步行到邻近的遂川县巾石公社所在地,午餐时,公社餐桌上端上了一大盘巾石板鸭,整整一大只啊,油亮发光,味道极佳。品食后,不知不觉地吃完了三大碗甑饭。所谓甑饭,即先把米淘洗干净,下到烧开的沸水锅中煮,在夹生半熟时,捞出来,沥尽米汤,再放置到饭甑中,蒸至全熟,甑饭就做好了。米汤全部用于喂猪,米汤中的营养给了猪,而人吃的是失却米脂营养的干饭粒。
       由于吃食巾石板鸭的那一次美好经历,今年,我叫儿子通过网络,花了七十元钱,购买了一只板鸭。由于,货到的不是巾石板鸭,而是珠田板鸭,又小又瘦,咬也咬不动,啃也啃不净,吃口一点都不好,味道甚差,根本没有当年巾石板鸭的鲜美味道,令我大失所望,从而,断绝了继续网购遂川土特产品的念想。
        中国最为著名的冬捕是在松花江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冬捕是流传久远的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不但声势浩大,而且热闹非凡。东北渔民为什么要在三九严寒天进行冬捕呢?又是如何做到一网下去就能捕捞到是数十万斤鱼的呢?年年捕鱼为什么还年年大丰收呢?
冬捕

        东北渔民为什么要在三九严寒天进行冬捕呢?首先,冬捕的鱼吃起来更香。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一旦鱼生存的水温低于4度时,鱼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不但进食量少,而且形成的代谢也处于一年之中最低的水平,鱼消化道留存的腌臜物质也比其他季节更少,鱼群在冬眠之前,会吃大量食物囤积脂肪,供冬眠时消耗,所以,冬捕的鱼肉质异常鲜美。
        其次,冬季天气寒冷有利于鱼的贮藏。通常情况下,冬捕上来的渔获量特别大,一网就是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这么大数量的鱼如果没有专门的冷藏设施,是没有办法进行储存的。但是,在冬季三九寒天,东北地区的气温会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室外就成了天然大冰箱,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存放,鱼的储存和运输也就方便了许多,想吃的时候,拿到室内,待其化冻了,就可以炖煮了,简直不要太便捷和简单了。
       冬捕是如何做到一网下去就能捕捞到数十万斤鱼的呢?冬捕有一个“鱼把头”,他是整个冬捕的总指挥。“鱼把头”依靠对鱼的习性和当地水域的了解,掌握冰层的特点和鱼的藏身规律,寻找下网的合适地点,也就是鱼群过冬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鱼卧子”,即鱼卧的地方。冬捕时,渔民会在冰面上凿开一个入网口和出网口、以及若干个小洞,渔网从入网口下水后,左右两边的人同时拖拽渔网,向着出网口方向走,最后形成了合围。当然,光靠人工的力量,是带不动重达两吨以上的捕鱼大网的,现在只能依靠机械来拖拉,从出网口拉出渔网,冬捕工作就完成了。
       年年冬捕为什么还年年大丰收呢?渔民是不会将鱼一网打尽的,而是捕大留小,只捕捞鱼龄在三到五年的大鱼,奥妙就在于渔网的选择。冬捕时,一般会选择六寸以上的稀疏网眼的渔网,这样,达不到尺寸的鱼就会成为漏网之鱼,让水中始终保留一定数量的鱼群。同时,在每年的休渔期,渔民还会投放与捕捞量同等数量的鱼苗,实行轮捕轮放,这样,就能保证养鱼水域的鱼类绵绵不绝,年年冬捕,年年可以获得大丰收。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东北地区很多水域,年年冬捕,捕的鱼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中的奥妙就是实行轮捕轮放,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古老的渔业生产方式才能够绵延至今,让更多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东北地区冬捕最为出名的是查干湖冬捕,即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或是习俗)。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数十万斤鲜鱼脱冰而出,极富地方和民族特色。虽然岁月沧桑,时序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
        查干湖冬捕奇观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转播查干湖冬捕的盛况,今年的查干湖冬捕在即,敬请诸位到时收看。
         2022年11月15日15时2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菜
后一篇:冬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