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秋日的雨后,天空放晴,清爽一片,这种气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霁。秋霁时期,不冷不热,不雨不雪,一尘不染,纤霾不笼,林绿花妍,燕舞雁飞,非常宜人,为世人所欢喜。只见,江川一洗而净,山峦一濯而明,林木一涤而翠,大地一浣而清。真可谓是金秋无限好,人间多娇娆。
处于三秋时节的人们,往往会在秋霁之日,携家带口,奔赴市外郊原,寻觅河滨溪畔,露营聚餐,饮茶喝酒,弹琴高歌,寻欢作乐,不亦悦乎。近年来,沪地逐步兴起了野外自然游,以天地为庐,以江湖为邻,休矣栖矣,悠哉乐哉,为市民所欢迎,参加者甚众,已然形成了很大的蕃盛气候。虽然,我从未涉足此类活动,但是,我对之甚表誉许和支持。到大自然去,到原生态去,当然是时代之潮流、休闲之主轴。我这样年逾七旬的老翁有什么可遗憾或非议的呢?又有什么可阻拦或反对的呢?
一直以来,我就主张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浑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享那种物我合一,景人相和的美好状态,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在实际生活之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之,或者大部分兑现之。但是,哪怕只要有一丝丝的可能、一点点的希望,人们就必须为之而踔厉努力,奋发作为,绝不放弃任何的机遇,争取在努力和奋发中,实现理想和愿景。
历代文人对于秋霁抱有浓厚的兴趣,写作了不少直接以秋霁作为题目的名作,或者以秋霁为主加上其他词汇作为体裁的佳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一首乐府《秋霁》,诗曰:“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沉吟卷长蕈?怆恻收团扇。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再如唐代诗人崔道融写有一首七绝《秋霁》,诗曰:“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三如唐代诗人张祜写有一首五言律诗《秋霁》,诗曰:“垂老归休意,栖栖陋巷中。暗灯棋子落,残语酒瓶空。滴幂侵檐露,虚疏入槛风。何妨一蝉嘒,自抱木兰丛。”
四如北宋诗人姜特立写有一首五绝《秋霁》,诗曰:“清秋初过雨,湿叶闪晴晖。数册文书静,一庭人事稀。”
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写有一首七绝《秋霁》,诗曰:“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汛扫中庭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
六如南宋哲学家、诗人袁燮写有一首七绝《秋霁》,诗曰:“怪底中秋尚郁蒸,滂沱三日势如倾。今朝雨霁新入凉,始信清秋本自清。”
七如南宋诗人胡浩然写有一首词作《秋霁.虹影侵阶》,词曰:“虹影侵阶,乍雨歇长空,万里凝碧。孤骛高飞,落霞相映,远状水乡秋色。黯然望极。动人无限愁如织。又听得。云外数声,新雁正嘹呖。 当此暗想,画阁轻抛,杳然殊无,些个消息。漏声稀,银屏冷落,那堪残月照窗白。衣带顿宽犹阻隔。算此情苦,除非宋玉风流,共怀伤感,有谁知得。”
八如南宋婉约派词人史达祖写有一首词作《秋霁》,词曰:“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据《填词名解》云:“《秋霁》之调,创自李后主。至宋胡浩然用此调作春晴词,遂名《春霁》,又作秋晴词,亦名《秋霁》,盖是一调。”然今传李煜并无《秋霁》之作。估计,属于失轶之作,十分可惜了。
2022年11月5日8时52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