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箨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猛然见到这个词汇,必定不少人会打个搁楞,这个箨应该怎么读?箨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箨字是竹字头,那么,肯定与竹有关啰。这个揣测是蒙对了,箨与竹确实大有关系。
箨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箨的基本释义为,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壳。指的是竹皮、笋壳。包在竹子外面的皮叶,竹子长成后,皮叶逐渐脱落,这层皮叶俗称笋壳。我在农村工作和游览时,看到不少笋壳脱落的情景。还曾经在连襟先良的老家台州黄岩潮济挖掘冬笋时,剥去过一些竹箨,才获得新鲜的冬笋。但是,那时,我确实不知道那层外皮叫作箨。
民间将俗称的笋壳,也叫作秆箨、竹箨。它们是主杆所生之叶,着生于箨环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仅起保护节间不受机械创伤的作用。当节间生长停止后,秆箨基部形成离层而自行脱落,但是,竹种的秆箨存在迟落或宿存的现象。秆箨是识别竹种的重要器官。一枚完整的秆箨,包括箨鞘、箨舌(箨鞘顶端的突起物)、箨耳(箨鞘鞘口两侧的突起物)、箨叶和遂毛(生于箨耳或鞘口)。
竹箨是竹笋在生长过程中,包在竹子身上的外壳,随着竹子的生长而不断地脱落。竹箨带有竹子的清香,被人们应用于竹编工艺上,制作出很多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去除竹箨的竹笋应用到食品中,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材料可以烹制出许多花色不一的精美食物。
秆箨,以前都作为废弃物丢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秆箨也身价百倍了。竹农学会了利用秆箨加工沙发丝,获得了不菲的效益。秆箨产品种类繁多,如地毯、门帘、门垫、坐垫、提袋、拖鞋、小玩具、礼品盒、工艺品等。造型美观,富有弹性,重量较轻,方便携带,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霜筠亭》,诗曰:“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明代开国军师刘伯温《诚意伯刘文成公.苦斋记》:“携童儿数人,启损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又如: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棉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所谓秋箨,即秋日的竹壳,比喻脆弱容易掉落之物。隋炀帝《手诏劳杨素》:“汴部郑州,风卷秋箨,荆南塞北,若火燎原。”《晋书.苻坚载记下》:“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北宋诗人、文学家唐庚《疟疾寄示圣俞》:“衰发本无几,脱去如秋箨。”明代戏剧家梁辰鱼《浣纱记.伐越》:“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灭迹扫尘,如疾风之卷秋箨。”
箨字组词有:迸箨、粉箨、槁箨、解箨、锦箨、卷箨、扫箨、笼箨、枯箨、绿箨、陨箨、竹箨、紫箨、箨粉、箨冠、箨龙、箨笋、箨质等。
其中,卷箨和扫箨的意思完全一致,一是扫除笋壳。二是比喻消灭敌军。也都引用了《晋书.苻坚载记下》那段话。此外,扫箨,举例时,增加了北宋诗人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之二的内容,即:“斸枯蚁改穴,扫箨笋迸地。”还增加了清代诗人吴伟业《雁门尚书行》的内容,即:“扫箨谋成频抚剑,量沙力尽为传飡。”
一个箨字,拉拉扯扯,说了一大堆话,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诸位,愿观者,敬请斧正,不愿观者,则无须歉致。
2022年11月4日14时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