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衣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秋衣,又称衹衣、秋褂,是指秋天气温比较冷的时候,穿着的一种舒适贴身的服装,一般穿在外衣或者毛衣等衣着的里面,用来保暖用的长袖上衣。
在秋季天气转凉时,穿一件外衣往往不够保暖,人们就会在里面再添加衣物,这些衣物,就叫作秋衣。秋衣基本属于内衣类,大都不外穿出门。简单来说,也就是保暖用的内衣,适合居家穿着或者加件外套内穿。现代的秋衣,材质一般为全棉、羊毛、人造棉、化纤等。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有一首《秋衣》,诗曰:“晨兴换新衣,视身忽潜愕。腹皮雏百褶,髀肉宽一握。沉疴两年余,衰体半标落。且留宿尘垢,莫遣新澡濯。未澡体尚肥,既濯肌转削。无发已是僧,有骨不如鹤。明年方八十,似觉九十著。寡食幸自清,辟谷底须学。便可作飞仙,御风上云幕。如何肥瘠想,犹有秋衣作。”这首诗是杨万里七十九岁时所作,写得颇有趣味。隔年,杨万里就离世了,他活到了八十岁,在古代,这已经是高寿了。
诗的大意是,诗人将自己的身体作了前后对比,写到了换穿新衣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腹部褶皱已经达到了百褶以上了,大腿上的肌肉仅剩一握手了。罹患疾病已经两年多了,衰弱的身上一多半的肌肉都掉落了。尚且,附身的污垢陪伴诗人多少个夜晚了,没有洗过一次痛快的澡。不洗澡,身体还觉着有点肌肉,等到洗完澡,身上的肌肉几乎没有了,身体变得更加瘦削了。头上几乎没有了毛发,已经像一个僧人了,身上的那点骨头肉,还不如鹤身上的肉多呢。明年才八十岁,似乎觉得自己已经九十多岁了。吃食很少了,并相当注意食物的清淡。如果学习辟谷的方法养生,便可以变为升天的神仙,能够腾云驾雾飞上云天了。不要再思考肥瘦的问题了,还有新衣服等我试穿呢。
创造了诚斋体诗风的杨万里,一直是我倾佩和崇仰的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什么诘屈聱牙,掉书袋的陋习,让人一看就明白,这首《秋衣》也是如此。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首诗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为了让诸位看得更加明白清楚,由此可见,杨万里的诗歌在古代诗人中,鹤立鸡群,独占鳌头,别出心裁,自树一帜。
古人关于秋衣也有一些可以欣赏的诗词作品。如中唐诗人杨凝《秋夜听秋衣》,诗曰:“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兰牅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再如中唐诗人于鹄《寄卢员外秋衣词》,诗曰:“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
又如北宋词人贺铸《秋衣闻雨晨兴偶书》,诗曰:“故国心驰北,扁舟计漫东。寒生一夜雨,病涉两秋风。落泊篱根叶,幽忧屋角虫。何情悲节物,聊自况衰翁。”
在所有关于衣服的诗作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中唐诗人孟郊所作的《游子吟》,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写得是极其自然,极其真诚。自古即今,不知道感动过了多少人,也比知道有多少人为之泪奔。我打小读后,始终未曾忘怀,牢牢地镌刻于心。孟郊通过缝衣这一纤微的细节,将母爱的光辉闪烁得无比灿烂,让后世人永远勿忘自己的来处,勿忘深沉而浓厚的母爱。
2022年10月31日16时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