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葬”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吴四海翻译的《优雅老去》(【日】渡边淳一著 青岛出版社2022年1月),以文字优美、译笔流畅而饮誉遐迩。吴四海起意翻译此书,除了缘由于他与渡边淳一私交甚笃,最主要是缘于其父。
父亲吴宜寿一生乐观,而乐观乃是“优雅老去”的原料和底色。三年前,95岁的老父去世,吴四海总觉得殡仪馆代办的服务程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哀思。“思极深而不晦,情至哀而不伤”。父亲活到95岁了,还需要“沉痛哀悼”吗?更何况,父亲生前乐观通达,看淡生死。葬礼,既是对死者的人生总结,更是生者与逝者的最后一次心灵对话。于是乎,他在征得亲属同意后,为老父举办了一场“喜葬”。
首先在告别厅的布置上,一反常态。卸下厅内原有的“沉痛哀悼”“永垂不朽”之类的标语,换上满壁的青青绿草,中间用红色康乃馨围成一颗硕大的心,嵌入一张父亲的彩照,微微带笑,很是精神;厅内前排,也是打破常规,特意放置了一排白色布套的座椅,供年长体弱者休息;悼念仪式起始,不再按惯例播放催人泪下的哀乐,而是循环播放父亲生前颇为欣赏的大提琴曲《殇》;在向遗体告别时,孙女以长笛吹奏勃拉姆斯《摇篮曲》,让逝者永远甜美地睡去……由吴四海主持的这场“喜葬”,使得整个悼念活动不如往常那般沉闷、悲催,殡仪馆的告别大厅第一次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如此葬礼,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新格调和高雅品位,无疑给殡葬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据悉,从那以后,凡是准备筹办年逾九旬逝者的葬礼,该殡仪馆都会放录像向其家属推荐这一“四海模式”。
“四海模式”委实给世人以启迪。启迪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我们从大地来,我们回大地去,“死去元知万事空”。求仁义者流芳百世,妄求“三不朽”者人未走,已速朽。漫漫历史长河,真正“三不朽”者,确实令人肃然起敬,然仅寥寥数人,平凡者何以奢望?启迪二:“知死”者,须有大彻悟之境界,方能参破生,又能参破死,更能参破死后的一切繁琐。庄子云:“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面对寿登耄耋者“死亡”,何必恐惧,无须悲怆,相反理应像吴四海那般充满着浪漫主义的遐想。
毫无疑义,“四海模式”是对时下传统的死者葬礼仪式的一种挑战,对它的理解和接受难以一蹴而就,得有一个过程加以调适、移易和推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