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意绵绵诗意长

(2022-08-09 17:42:58)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大凡季节转换,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会吟诗诵词,表达对天候变化的感受。今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午后,随手翻阅起古人关于立秋之后的诗歌。下面,撷取四首,与诸君共同欣赏。

第一首是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诗人徐铉的《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诗曰:“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夜秋风的连续吹拂,还是没有感觉到阴凉,几声宫廷的漏斗钟声响起,犹觉得白天太长了。林阴和清泉都无法消除暑热的肆虐,请不要再投身新修的付费水池,太耗费钱财了。

第二首是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立秋后》,诗曰:“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这首诗的大意是,三伏之中的酷热,干焦了皮肤和肌骨,秋后的清风滋润了肺腑肝脏。天地不够仁慈,还有谁挂念你呢?身心没有杂念才能安详。吟诗读书时间长了,只是为了消磨日子。皮毛和布褐还须早做准备,防御冬天的严寒。不要轻易地说早就知道一百年的事情,只要生存一天,就对付着过吧。

秋意绵绵诗意长

第三首是南宋大臣,文学家的杨万里的《立秋后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诗曰:“雨后林中别檨凉,意行幽径不知长。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

这首诗的大意是,落雨之后,到树林里,不要太贪凉,行走在幽暗的小道上,不知不觉地会走很长的距离,甚至,会迷路。风中传来的蝉声,让人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无意间为悠闲的人们报告,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了。

第四首是南宋名臣,文学家杨万里的《闰六月,立秋后暮热,追凉郡圃二首.上得城来眼顿明》,诗曰:“上得城来眼顿明,暮山争献数炎青。垂杨舞罢西风叶,一叶多时独未停。”

这首诗的大意是,登上城头,顿时觉得眼睛明亮了很多,夕阳之下的山峰争着亮起了炎炎的青色。西风吹得垂杨不停地摇曳,即使一片叶子,也会晃个不停。

这四首诗的作者,虽然,在古典诗坛上,名气很大,但是,他们都放下了身段,尽情随意地从不同的角度,选择特别有情趣的景色或事物,写下了不朽的诗作,于是,才能够让后来人的我们能够得窥古人日常生活的一斑。

苏辙的诗中,说到了当时的酷暑炎热的场景,真的让我惊骇了一跳,“伏中苦热焦皮骨”,说的是,三伏之中的酷热,室外滚烫得几乎能够让人晒焦身体的皮肤和肌骨。这难道与我们今天的40度的高温酷暑有什么两样吗?今人还能够蜗居在空调房间里避暑,而,古人却没有这样优渥的条件了,他们只能到雨后清凉的林中乘乘风凉,只能到新修的华池付费戏水去,躲避热火的无情炙烤了。前者还须当心不要走进幽暗的小径,迷路后,难以返回。后者还须当心不要把用于购买食品的钱款耗去了。

至于,杨万里先生的两首诗,则让人感觉到“诚斋体”诗歌的韵味清新自然,朴实真切。前一首诗,调皮地运用了风中的蝉声鸣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要事,只是为了报告世人,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后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城楼,顿觉视野开阔,夕照之下的青山争着展现火热之中的青色。西风吹拂得树叶不停地飘曳,连的一片叶子也会摇摆多时。多么富有情趣呀,让人回味无穷哟!

20228917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喜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