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意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万事如意,即事事如意。万事:所有的事情。如意:作动词时,符合心意。作名词时,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往往用骨、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瘙痒,手不能至,然,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之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如意头部呈灵芝形或云形,柄微微弯曲,还可供赏玩。
如意,常用于诗歌。用于句首的诗句有唐代大诗人王维《赠裴十迪》:“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再有晚唐文学家皮日休《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
如意,用于结尾的诗句有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再有晚唐诗人张祜《题画僧二首》“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又有南宋诗人白珽《题苏东坡书楚颂并菩萨蛮满庭芳词卷后》:“人生堕地少如意,老子对天无愧颜。”还有南宋道士白玉蟾《赠相士岳鬼眼》:“十常九事未如意,一满三停属甚科。”
传说杭州灵隐寺内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有心者特意游遍灵隐寺,也没有找到这副对联,可能是以讹传讹,“假作真时真亦假”,假话传多了也变成真的了,虽然,最终还是假的。但是,不管灵隐寺内有没有这副对联,也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句话确实富有很大的哲理。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圆满,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告诉人们,凡事要少一点盲目,多一点自省,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半称心”,是在告诫人们,世间没有完美之事,不圆满才是真正的圆满,奉劝世人要从容、豁达、乐天知命、为而不争。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眼界放宽,欲望稍减,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那才能称心如意。人生实际上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有遗憾才展现生活的本色,有欠缺才显出世间的真谛。所谓“遗憾美”、“欠缺美”,大约就是这层含义吧。遗憾、欠缺与成功、圆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遗憾、欠缺,可能就没有成功、圆满。人们不能因为遗憾、欠缺,就悲天悯地,伤心欲绝。如果,有了遗憾、欠缺,就丧失了继续前进的信心,就丢却了攻坚克难的动力,那么,未免是鼠目寸光,孤陋寡闻了。那是不能做成什么大事业的,也不能实现什么大目标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希望万事如意,至少大部分事情都能随心如意。但是,实际上,往往是适得其反,有时能够实现一半的愿望,就算很了不起了,甚至,能够兑现三分之一,也算是一种相当大的成功。
人们每逢祝贺朋友或亲友学业或事业有成,总会送上一句“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受到祝贺的朋友或亲友,都会感激不尽,连连称谢。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盘点这些朋友和亲友的业绩,真正能够做到“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者,寥寥无几,少之又少。这不是,这些朋友或亲友不努力,不奋斗,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机缘很难同时匹配,也就没有机会去实现其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了。
尽管如此,人们也不必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而是要抖擞精神,重整旗鼓,继续拼搏,勇往直前,聚细流以至大海,积跬步以达千里,不达目的,绝不停步。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和圆满。
2022年6月28日6时2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