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夹岸走苍龙——杨诗欣赏之八十七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古人比喻江河有:像一根丝带、一条长蛇、一匹骏马......,而将江河比作苍龙,恐怕是诚斋先生的一大发明。
诚斋先生七绝组诗《皇恐滩》三首,第一首,第一句,就是“两山夹岸走苍龙”。这七字,立马,撩动了我的眼眸,引我目不转睛,神情专注于这三首诗。
其一诗曰:“两山夹岸走苍龙,未放中间过玉虹。只爱当头一峰好,一峰外面更三峰。”
其二诗曰:“只愁江水去无还,石打银涛倒上滩。道是此滩天下恶,古今放过几樯竿?”
其三诗曰:“小烦溪友语阳侯,好遣漂沙盖石头。能费奔流多少力?前头幸有一沙洲。”
这条苍龙,说的就是赣江,且,是江西吉州万安段。皇恐滩,又名惶恐滩。“皇”,通“惶”。皇恐:恐惧。滩,江河湖海岸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又名“滩头”、“滩涂”,有河滩、江滩、湖滩、海滩、盐滩、沙滩等。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湍急的地方,称之为险滩。皇恐滩,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此滩水势急激,船行危险,故名。
《名胜志》:“赣水在万安者,有十八滩,皇恐滩,其一也。北宋名臣赵忭任职虔州(今赣州)知州时,尝疏浚之。
元代学者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苏子瞻过此,诗云:“七十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皇恐泣孤臣。”苏子瞻即苏东坡。二毛,指鬓发斑白的人。
南宋诗人刘黻《皇恐滩》,诗曰:“十八滩中第一滩,舟行风顺不知艰。诸生历落诚皇恐,世上何人敢怨颜。”北宋诗人黄得礼《宿皇恐滩》,诗曰:“倦客逢长至,扁舟泊远滩。居常谙寂寞,童稚笑相欢。”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过伶仃洋》,诗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之所以知道“皇恐滩”、“伶仃洋”,就是从文天祥的这一首《过伶仃洋》诗中得知的。那时,历史教科书和文艺作品中,都把文天祥称作民族英雄。把抗击蒙古攻占内地,视作反抗外敌入侵。而,今天,则认为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内部矛盾,不再将文天祥称作民族英雄了。文天祥的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感慨国运,又喟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杀身成仁的报国情怀。
此诗前两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认识。末两句作者对自身命运作出了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义无反顾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这首诗,当作于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伶仃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明志。
距离惶恐滩不远处,有皂口,即造口。在此,民族英雄辛弃疾曾经书写了一首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词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首词,辛弃疾用极其高明之比兴手法,描写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思,无愧于词中瑰宝。
2022年6月8日10时3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