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不悲秋不自由——杨诗欣赏之七十八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每逢秋季,秋意渐深,秋味渐浓,秋天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山水一林园地勾勒出秋的诗情,一橘黄一绿蓝地描绘出秋的画意。
古人常常把对秋天的感悟,写在诗歌里,让人们感受秋的浓浓情怀,抒发心中对于秋的融融意蕴。
此时,往往诗人就有感秋的诗作面世。中唐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秋词》,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般诗人感秋往往是悲戚连连,寂寞绵绵。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却没有灰暗苦涩的流放情绪,让人不得不佩服刘禹锡待人处世的旷达豁朗。
其他还有不少诗人也作有感秋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登高》,诗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诗人张籍《秋思》,诗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唐诗人戎昱《戏题秋月》,诗曰:“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晚唐诗人杜牧《秋夕》,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南宋大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末元初诗人卫宗武《黄山秋吟》,诗曰:“铮然梧叶响敲风,凉月疏星秋正中。万顷水花浑老尽,一簪醉日倚残红。”清代诗人吴襄《秋吟》,诗曰:“落叶满秋山,征人久不还。一声何处雁,应向玉门关。”清代诗人陈辉《秋吟》,诗曰:“竹院萧萧里,微风度碧栏。怀人花共瘦,踏月影同寒。砧杵敲何急,衾禂梦觉单。长吟非有恨,只怕听更残。”
诚斋先生有一首绝句《感秋》。诗曰:“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首句,诚斋先生就开宗明旨地写下了自己对于秋天的感知,表明他喜欢秋天那种独特美,他不会在秋天悲伤。次句,笔锋一转,写得更加具有诗意。在这秋风之中听到阵阵笛声,月色又上中楼,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三四句,又进一步描写秋天特有的风光,还有自己对于秋色的热爱,“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现在,秋天的景色依旧,还是如以前一样美,对于诗人来说,不会悲秋,更加不会伤感,如果,再悲伤的话,那就不自由了。这两句别具一格,也写得很有趣,让人感受到了秋天那种独一无二的美,还有诗人对于秋天的喜爱。
秋天在诗歌中的定位往往就是悲伤,无数的诗人感知了秋天的美妍,同时,也从中产生了淡淡的忧伤,毕竟万物都在枯萎凋零。尽管一岁一枯荣,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但是,也是让人有着些许的惆怅和寂寥。经过了春夏两季的生长,地上的草木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可是,到了秋天,马上就变黄了,逐渐凋落,这也使得诗人易于感伤。往往把这种感伤融入生命的体验之中,才有了一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慨叹,意味着人生的短暂。
杨万里先生在这首诗中,一点也不伤感,他更多的还是表达出了一种喜悦之情,意思是说人们都说秋天很凄凉,而,我却很喜欢秋天,比任何时候都更热爱它,毕竟秋天的景色不同其它三季。丰姿和韵味那也是与众不同的,别具一格。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没有使用任何的花哨技巧,完全是平铺直叙。也没有引经据典,更加没有一个生字僻词。这首诗,无一字不唯美,无一字不抒情,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样的作品最令人感动,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从而,让人们喜欢上秋天。
2022年6月4日15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