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微凉不是风——杨诗欣赏之七十七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确实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诗人打开房门,到月光下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的虫鸣。这时,一阵阵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突感凉意习习。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是大自然宁静的清凉吧,也许是人的自我感觉吧。
夏夜,诚斋先生小立庭院中,遂有了一首绝句《夏夜追凉》,诗曰:“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追凉:追寻凉爽。语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羌村三首》:“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午热:正午的炎热。这里指酷热难耐。
小立:站立片刻。
追凉,即觅凉、取凉。“追”比“觅”和“取”,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求。它撇开了人对暑热的切身感受,而仅从“追凉”入手,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阴,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诗人自己悄然伫立的身影。
“夜热依然午热同”,仿佛是在与邻居大叔闲聊:大叔,都半夜了,你看这天气热的,还跟中午被太阳暴晒时一样,热气蒸腾。众所周知,中午是一天之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同。则“夜热”之甚,便可想而知了。
“开门小立月明中”,正因为太热了,又没有空调可以降温,因此,诗人一个人站在月下,也就不显得突兀。“开门”两字,说明作者原在室内。可能他本来已经躺卧了,但是,由于夜间天气过于闷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月明”,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夜半。这样,诗人“小立月明”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两者兼而有之,纳凉可使身体肌肤舒适,赏月则可使人神清气爽。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用浅显的词句及常见的事物,渲染出周边的环境:竹影婆娑,树阴浓密,只听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竹深树密”,点明环境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的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就是这个道理了。近代文学家、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
通读全诗可知,诗人所要传递的意趣正是“心静自然凉”,想来在没有“空调、电扇”设备的南宋,是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阴、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趣味性。
这首诗避开暑热的感受,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写出了夏夜追凉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深明其理。全诗明白晓畅,毫无艰深之处,却又回味无穷。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年已三十七岁的诗人回乡闲居。夏夜,诗人喜欢在故乡南溪的一座廊桥上,纳凉赋诗。这首诗大约作于此时。
2022年6月4日10时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