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成坠
昨日写了儿童,今天又想写老人了。诚斋先生有一首《秋夜不寐》,诗曰:“秋气侵人冷欲冰,不由老境不愁生。雨声已遣侬无睡,更著寒蛩泣到明。”
诗的大意是,暮秋寒气横生,侵得人冷飕飕、刮刮抖。不能不叫人想到老了以后怎么办,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极其悲凉和沮丧的。绵绵的秋雨下个不停,弄得诗人一整夜都没有睡着,更为悲催的是,随着濒临死亡的蝗虫的凄凄哀鸣,诗人也一直流泪到天明。
蛩,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蝈蝈”、“叫哥哥”。另指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称蟋蟀。我认为,这首诗里的寒蛩指的应该是蝗虫。蝗虫,体长寸许,色绿,腹大,翅短,雄的前翅基部有发生器,鸣声短促,常出没在夏秋季的田野里。
笔者少年时期,曾经捕捉过叫哥哥,听过它的响亮鸣声。那时,每年的秋末,常有北方来沪的中年汉子,一根扁担挑起两头蝈蝈笼,每一头大约有几十只小竹笼,每只笼子里放有一只雄性蝈蝈,以极低的售价卖给儿童少年,小儿郎们开心地将蝈蝈笼捧在手中,边走路,边聆听。回家后,随便地吊在窗棂边或屋梁上,任其自由自在地歌唱,直到寒风刺骨后,叫哥哥才逐渐冻毙。
阅读民国史时,曾经得悉抗日战争时期,河南老百姓称当时的河南有四大害“水旱蝗汤”。前三者,就是洪涝、大旱、蝗灾。至于老汤的来历有些曲折,旧时河南人民管土匪叫“老蹚”,“老蹚”即土匪曾经被叫作“蹚将”,“老蹚”与“老汤”谐音。这个老汤,抗日战争时期指的却是比土匪更狠毒更冷血的汤恩伯。说的是,国民党驻扎河南的汤恩伯军团横征暴敛、军纪败坏。其嫡系十三军更是恶名昭彰。河南多地有“跑十三军”之说,即十三军开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会赶紧逃难。
生老病死乃人生基本规律,有生必有死,有幼必有老,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无论何方神仙,何处圣祇,都逃不出上天的制约。对此,我们不必悲哀,也不必绝望。应该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在世,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每个人的终点都是相同的,你我在意的只是过程。我早几年写过一篇《生命的意义》,就阐述了这一观点。绚丽和精美不是相对,而是人生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最简单的绚丽和静美,每一步都尽心尽力,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最终结局,但,过程可以尽情地大胆地书写。人们都可以充满诗意地活着,淡看绚丽和静美。然而,人们必须清醒地知道,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很必然,曲曲折折也很正常。辉煌抑或暗淡,高峰抑或低落,也是人生的某种必经的途径和必尝的滋味。
《孟子.梁惠王上》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说,整个社会应该推崇尊老爱幼的风尚,应该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也一定要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也一定要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尊老爱幼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真心实意、细致入微地加以落实到位。我们一定要学习古人的那种文化素养和伦理道德,把尊老爱幼的精神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实践到我们的行动上。当我们学会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并蔚为大观,形成风气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智也都会变得非常成熟,我们的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诚斋先生在世时“不由老境不愁生”的担心和忧虑,在新中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彻底地纠正和消除,绝大多数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安度幸福美满的晚年。著名歌手佟铁鑫演唱的《夕阳红》:“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就是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我们这些垂垂老者如今都过着无忧无虑的惬意生活,不也是夕阳红里一束束的“红”辉吗?
2022年6月2日17时40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