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体验: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孩提时代。从思维成长阶段论,这是一个似懂非懂、认知模糊的时期,也是亟需体验自尊的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论述“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时,特别提及“6—12岁的孩子自尊体验的发展,对未来青年期的自尊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9—12岁孩子的自尊水平会逐步提高,到12岁左右达到一个峰值,进入青春期略有下降,然后又逐渐回升,倘若这个年龄阶段长期丧失自尊,那么青春期对他们来说就充满风险,极易沦为边缘者。
很显然,孩子的自尊体验乃是其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着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那么,家长以及社会如何来保护孩子的自尊体验呢?
首先,在频繁的代际语言交流中,给孩子提供自尊体验的空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孩子最早也是最多的对话者无疑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理应学会与孩子的对话,使其不断地获得自尊体验。芬兰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10岁的彼得有一天给母亲写了这么一份账单:“母亲欠我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2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着干活,20芬尼.共计:60芬尼。”试想:设若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母亲将会如何面对?结局无外两端:或嗤之以鼻,不置一词,或恶言相斥,棍棒相加。而彼得的母亲则是将60芬尼放在他的床头,并且也留下一份账单:“彼得欠他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共计:0芬尼。”这一母子特殊的对话,令彼得羞愧不已,他随即将60芬尼塞进了母亲的围裙口袋。母亲的宽厚、疏导及含蓄的指点迷津,使彼得几无委屈,却充分体验到了一份自尊。
孩子有脾气,那是天性。何况,孩子的心智尚不健全,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远不及大人。发脾气往往是孩子处于不满、不利状态,在情绪上的一种本能反应和自然流露。作为父母,一要冷静,最好先别理他/她;二要事后善于引导其学会在人际关系冲突时如何去自我调节、从容应对。允许孩子发脾气是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一个人必须经历从情绪唤起、情绪宣泄、情绪失控到情绪自控阶段,从而走向成熟。孩子每一次发脾气,大致都会体悟到一次对自身的失望和无奈的感受;而每一次弥合起这些破碎感且重新体验到控制感之后,其安全感、自信力、自尊心都会得以加固和提升;每次情绪平复之后,孩子会变得日益坚强、日趋成熟。
孩子的自尊体验,还来自于大人倾听其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有利于发现孩子长处和弱点的“真实测试”方法。进入21世纪门槛时,美国出版了《爱因斯坦与孩子们的通信》一书。各国学童冒昧地写信给爱因斯坦,以童稚的思维、浅显的语言向他提问、求教。而这位大科学家则是放下身段,回函予以平实的解答。兹举一例:1950年7月10日,来自德国的署名“六位小科学家”的信中说:“我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曾为一个问题的争论而分成两派:我们6人是一派,其余21人加上一位老师共22人是一派。争论的问题是:如果太阳熄灭了,人类灭绝了,地球上还会有生命吗?我们相信即使太阳熄灭了,地球上还会有生命。请告诉我们您的想法。”爱因斯坦言简意赅地予以答复:“亲爱的小朋友:少数有时是正确的,但不是你们。如果太阳光没有了,那就会:没有小麦,没有面包;没有青草,没有牛群;没有肉食,没有牛奶;万物都会冷冻了;那何来生命?”爱因斯坦告诉了学童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
毋庸置疑,犯错是尽失颜面的事,孩子亦然。孩子犯错大致是两类情形:一是失控性的犯错,习惯甚或本能使然;二是属于是非界定不清的误区性犯错。孩子心底纯洁无瑕,一旦犯错多有羞赧。如何让不慎失足的孩子走出犯错的阴影而重新树立自尊,很值得父母的思量。这里不妨列举球王贝利的轶事:贝利10岁时,和伙伴们组建了一支街头足球队,且小有名气。大人们在给了他掌声的同时,也频频给他敬烟。贝利很享受那种吸烟带来的“长大了”的感觉,渐有烟瘾。一天,他向人讨烟时被父亲撞见。回家后,令贝利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怒斥,更没有殴打,而是一把将他搂在怀里,以舔犊口吻说:“孩子,你有踢球的天分,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但如果你抽烟、喝酒,染上各种恶习,那足球生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路怎么走,你自己决定吧。”说完,他拿出瘪瘪的钱包掏出仅有的几张纸币:“如果你真忍不住想抽烟,别向他人索要,丧失了尊严。”之后,贝利痛戒之,也没有沾染任何足球圈里的恶习,以魔术般的足球天赋和高尚谦逊的品格,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