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山空正幽独——杨诗欣赏之六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诚斋先生到普明寺探梅,写下了一首探梅的七律诗,诗名为《普明寺见梅》,诗曰:“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失伊。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普明寺:俗称后屿堂,创建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普明寺居于后屿罗汉山麓,松竹绕寺庙,清江泛碧流,是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的一大古寺。
城中: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在这首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僧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应,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不过是让梅花缺少了“雪”作伴。诗人以梅衬雪,以雪照梅,梅雪相映,别有韵味。
“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轻轻带过。“孤芳”、“幽独”等极少数的词语,都是描写梅花形神的。
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的懊悔感伤的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和喟叹。
诗人将“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比,“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庆幸。
诗人目睹的山寺梅花仅有“一两枝”,且是“半开”的状态,而他却认为“应更好”,又言“今冬不雪何关事”,不把梅花的开得稀少,归咎于雪情,其对雪后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觉得在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加好,哪里是什么丧失了最好的赏花期呢?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
诗的大意是,由于在城里忙忙碌碌,错过了探梅的最好时期,一看见寺庙窗边的一两枝梅花,还是很喜欢的。只恨看到的时间太晚了,所以,应该更为喜欢梅花半开的时候。今年冬天不下雪,关乎什么事呢?陪伴孤独的寒梅,却错过了赏梅的花期。月儿落下,山间空荡荡的,显得愈发幽静。纵然没有美酒也没有新诗,也不要紧,诗人还安慰自己不必过分在意。
诚斋先生还写有两首不同时期的《探梅》七绝诗,其一诗曰:“春榜梅梢瘦处回,小花未忍折将来。却缘久住成幽事,剩看南枝一度开。”这首诗写道,诗人难得出一次门,为了去探赏雪中的梅花,他看到的是雪迷岩谷,梅卧寒云。雪谷之中寒梅的那种妍丽,恰恰是他意料之外的极美境界。因此,他只有笑,已无言。看到梅花瘦小和稀少,诗人很不忍心去折摘这些小花。他真想长久地卓锡于此,结茅安居。每年,都能够看到梅花绽放的景象。这份喜悦和激动并非空穴来凤,而是出于作者对梅花的真挚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忱痴迷。联想到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悠然自得,孤芳自赏,大约也就是这种出于赤炽之情吧。
其二诗曰:“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寒浅暮时。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这首诗写道,漫步在山间,那是多么的奇妙啊,这会儿,正是寒气深峻的薄暮时分。整棵梅树上就开了一朵花,还偏偏开在最高的枝条上,真的让人懊恼啊。
这两首诗写得很有意境,很有情趣,很有韵味,非常值得一读。
2022年5月29日9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