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梢分露滴纱巾——杨诗欣赏之五十八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如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习俗。经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人们对天文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天上的鹊桥。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帅男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中,有些逐渐消失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下来了。七夕节发源地是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万里先生退休之后,曾经写过一组二首的七律诗,诗名为《七夕后一夜月中露坐》。其一曰:“火云散作郁金云,檐际移床偃病身。古井石崖新汲水,花洲苔砌荡晴尘。风才小动即停吹,竹自不凉那及人!独感今宵上弦月,桂梢分露滴纱巾。”
其二曰:“今古诗人爱月圆,未堪商略玉婵娟。修眉半壁各自好,团镜磨镰俱可怜。一夜一般新样出,几回几换为人妍。教渠也学金鸦扇,未必清光值一钱。”
其一诗的大意是,火一样的红云,象郁积的金色云彩,屋檐下,从房屋里移出来的竹床,仰面躺着生病的诗人。石崖边的一口古井可以汲取阴凉的井水,洒在地面上。花儿绽放的河畔,苔藓铺满了石岸,清水冲涤晴热天形成的尘埃。风刚刚吹了一会儿,便停止了。竹床不能自动凉爽,哪里会顾及人的清凉。看着今夜天上的上弦月,感到孤零零的寒意。桂花树梢滴下的少许露珠沾到纱巾上了。
其二诗的大意是,古代和当今的诗人都爱圆圆的月亮,诗人们还可以互相商讨似玉一样月亮的婵娟模样。修眉象一半的玉璧,还是象圆镜,或是象镰刀,无论怎样,都是十分可爱的。一夜出来一种新花式,多少次多少回的变化,都是为了他人打扮梳妆。教育别人学习手执乌鸦形状的金扇,未必似清光 一样值什么钱。
诚斋先生写这组七律诗时,是在七夕节之后的一天夜里。当时,天气依然十分炎热,只能将竹床移至屋外,露坐在月下,观看着弯弯的上弦月,不禁感慨万分,遂写下了这两组七律,表达自己的孤寂和落寞。这时,诗人正处于患病之际,身体的羸弱,心情的苦闷,难以言说,只能通过诗作来表露自己的心绪。这是阅读该组诗歌时,应该掌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心领神会,引发共鸣,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2022年5月26日10时1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