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腊月看元宵——杨诗欣赏之四十

标签:
文化 |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的元月,杨万里先生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的途中,取道镇江北去。过了长江,到了淮河,他完成了迎接金使的任务。渡船南归,时值元宵节,夜过扬州,遂赋诗二首。
诗名即《夜过扬州》,其一曰:“只今何须问迷楼?更有垂杨记御沟。除却琼花与红药,扬州不是古扬州。”其二曰:“新晴残冻未全销,月恋冰河雪恋桥。两岸红灯成白昼,扬州腊月看元宵。”
其一诗的大意是,如今,为什么还要追寻扬州隋炀帝所建的迷楼呢?隋炀帝居住过的延和阁行宫御沟岸畔,枝叶茂盛的垂杨随风飘曳,似乎在回忆当年的往事。除了琼花和芍药依然在绽放,现今的扬州早已不是以往的扬州了。
其二诗的大意是,冬日刚刚晴爽,但是,残留的冰冻尚未完全消除,月亮依恋着冰封的河湖,白雪依恋着铺雪的小桥。古运河的两岸灯火一片璀璨,夜空几乎变成了如同白天一样,正月十五正好欣赏热闹繁华的元宵风光。
其一诗是有着历史典故的。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残暴无道,贪财好色,因此,被人称之为昏君。隋炀帝死后,陵墓被唐高祖李渊下令迁往扬州,萧皇后病死后,尸骨也被送到扬州,与隋炀帝的遗骸合葬一处。根据史料记载,隋炀帝生前对萧皇后非常宠爱,两人死后能够同葬一穴,也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了。其实,隋炀帝并没有像史书记载中的那么昏庸,比如他下令开拓的大运河,在历史上乃至到现在,仍然持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在世时所作出的一个杰出的贡献。对于历史人物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和评判。诚斋先生的这首诗对于隋炀帝在扬州所修建的迷楼和御沟,曾经观赏过的琼花和芍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抒写自己的感怀,确实不容易,说明,诚斋先生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待隋炀帝及其生平,既不丑化,也不美化,更不神话,实事求是地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笔者认为诚斋先生的点评是中肯实在的,符合史实的。
诚斋先生此次路过扬州,正值元宵佳节,虽然,先生不能登陆扬州城内,与民众一同欢庆元宵。但是,他从船中观看岸畔的景致,也能兴致勃勃地欣赏外界的绚美情形,详尽无遗地描写自己欣悦惊喜的快活心情。诗人通过河湖、小桥、红灯的临摹,通过自然界月亮、夜色、白雪的渲染,将元宵时节民间的欢乐氛围,尽量完美客观地表现出来,让后世的人们,得以获知宋金对峙,兵戈相向期间,扬州民众仍然纵情欢度元宵的气氛,暂时忘却兵燹带来的灾难和忧虑。这就是扬州人乐天逍遥的人生哲学,现如今,所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不正是这一哲学的生动体现和最好传承,难道不是吗?
联想到晚唐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不禁为诚斋先生的《夜过扬州》而连连叫好,为诗人心底爱国爱民的情操而振奋倾倒,如今,二十四桥犹在,却不是当年的原貌了,波心荡漾,垂杨拂漾,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只有琼花和芍药依然自在地开放,散发出那种迷人的淡淡芬芳,恬恬飘逸,久久缱绻。
2022年5月17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