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倚船窗看远山——杨诗欣赏之三十五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诚斋先生的诗并不特别显山显水,颐指气使,却总带有丝丝的恬淡,容易勾起人们一些久远却清晰的记忆。可以让人咀嚼良久,难以忘怀。如果,换一种环境,换一种心境,可能读不出他诗中的生活和情趣,那他的诗歌似乎也就没有很大的魅力了,杨诗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在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日常琐事,让人听听而已,不必过分较真。
杨万里在某一年的冬天,乘船前往北方 ,经过苏州,诗兴勃发,遂写下了《船过苏州》的绝句组诗。其一曰:“垂近姑苏特转湾,盘门只隔柳行间。望来望去何时到?且倚船窗看远山。”其二曰:“暮风似箭复如刀,落照那能暖客袍?天远地平城更阔,千寻玉塔尺来高。”
姑苏城外到客船的夜景,有着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那首著名的诗篇《枫桥夜泊》,得以充分地完美地展现。张诗歌咏得真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既然,夜间船行苏州,早有唐人描绘过了,诚斋先生认为,自己不便再炒冷饭了,那就写写白天船行苏州吧。随之,杨公就挥写下了这两首组诗,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枫桥夜泊的古运河,是南北通行的必经之途,唐代如是,南宋也必如是。笔者揣摩,诚斋先生船行的河湾,可能也就是张继曾经夜泊的港湾。杨诗所描写的心情,仿佛与四百五十年之前的张继是相通的,只不过时间和场景有所不同而已。当年,襄阳人张继乘坐满载难民的拥挤的客船,仓皇逃至姑苏城外枫桥运河边,凄厉的乌鸦叫声在寒风中回荡,孤独的张继僵卧舟中,看着岸边的枫树和水面上的渔火,难以入眠。此时,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阵阵传来,更引发张继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忧。远方的亲人是否平安?漂泊的日子何时结束?国家的动乱还要持续多久?想到这里,张继再也睡不着了,他披衣坐起,取来纸笔,写下了这首浸透着愁绪和忧思的《枫桥夜泊》。
诚斋先生的组诗,虽然写得是冬季苏州城外运河的船行情形,但是,也不乏真情实意,切身感受。
杨诗其一,说的是,临近苏州特意转了个弯,距离盘门似乎仅仅隔了一长排的柳树。心底急切地盼着早点能够到达苏州?等来等去,就是没有到,只能倚靠在船窗边,眺望着远处的山峰。
杨诗其二,说的是,傍晚时分,寒冷的北风吹在身上,像利箭又像快刀一样冰冷刺骨。夕阳那一点点暖意怎么能够温热单薄布袍裹住的身体呢?高天遥远,平野辽阔,城郭更加崔巍。似玉笋般的高塔,远远地观看,好像只有尺把高。
诚斋先生一生四到苏州。他曾经写下了七律《泊平江百花洲》,诗曰:“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这是一首旅途中感慨人生之作,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颔联由此时此地的体验,联想到一生的经历,引发出对羁旅生涯的感叹,颈联描述自己与百花洲的特殊关系,尾联用形象的比喻,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涯作了概括。这首诗的格调轻快清新,洒脱自然。语言平易朴实,舒缓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结合这首七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诚斋先生诗歌的飘逸而洒脱的襟怀。
阅读诚斋先生的《船过苏州》组诗,我越加深入体验诚斋先生漠视逆境的心态,我更加欣赏诚斋先生那种淡对生活的品格。
2022年5月14日10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