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倩滩声替佛谈——杨诗欣赏之三十三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有一年九月,诚斋先生自家乡返回南宋都城临安。途径兰溪,于兰江上,看到了兰溪双塔。遂,写下了《兰溪双塔》,诗曰:“高塔无尖低塔尖,一披锦衲一银衫。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
诗的大意是,高塔没有尖顶,低塔却有尖顶,一座塔身穿着锦绣的僧服,一座塔身穿着银色的衣衫。问它们为什么始终不说话,却借着江滩的水声,代替佛祖讲谈佛经。
位于兰溪县城东大云山上的能仁塔,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原塔高十一丈。明朝嘉靖年间逐渐衰败。清光绪十三年,对能仁塔进行重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避免日寇将能仁塔作为地标方位轰炸兰溪,能仁塔被国军六十三师所拆,仅剩塔基。
兰溪还有一座同仁塔,也是北宋治平年间(1049—1067)在马公滩横山上修建的。
关于两塔的形式,正如诚斋先生诗中所云:“高塔无尖低塔尖”。现在所见的兰溪能仁塔是1995年兰溪市郑宇民书记任上重建的。虽然是重建,却也不失为一处城市别致的风景,但是,已经远非宋代修建时的原始模样了。
现在横山的聚利塔也是于1997年重建的。站在西门城楼,登高南望,山水相连,绵延碧翠,无比壮美。山顶的聚利塔已经成为古城兰溪的标志。水光塔影,风光旖旎,已然蔚为大观,令人流连忘返。
兰溪古城始建于宋朝,城内有:探花巷、绣衣巷、曲巷、风筝巷、转虹桥、告天台、金文安公祠、西门码头、隆礼门......这些见证了数百年来兰溪水陆商埠兴衰沉浮的古民居、古里弄、古城楼,如今,依然保存在兰溪的老城天福山区域。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兰溪古城的这些古建筑都已经进入“风烛残年”,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在诉说着城市的古往今来。兰溪古城在2000年被浙江省列入文化名城。
如今,兰溪双塔已经成为富春江上来往船只的航标,并成为兰溪城市的市徽。尽管,它们都不是诚斋先生所见的原物,但是,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双塔,依然焕发出令人缠绵而恬淡的光泽。
这首诗里,充溢着浓厚的佛禅意味。诗中一会儿说锦衲,一会儿说长衫,还口口声声地说,滩头的江水都在传播着佛家的经语禅词。无时无处不在散发着佛教的气氛,叫人疑似进入了佛教的殿堂,聆听了一阵佛经的传授课程。
难不成,诚斋先生是一个佛教信徒或在家居士?据我了解和分析,诚斋先生肯定不是佛教中人。但是,他对佛教的了解和熟悉,并不逊色于一般的佛教徒,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儒释道三界,古代中国的文人一般都能说出个之乎者也,子丑寅卯来。有的还相当精通,非普通佛徒所能比拟。故所,诚斋先生能够左右逢源,面面俱到,在儒说儒,在释言释,在道讲道,就不必过分在意了。
读杨万里先生的诗文,不啻于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享受。与他人时常热衷于饮茶酌酒、品花赏月一样,于我,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每日都要细细地品味一回。
2022年5月13日9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