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饶深浅四般红——杨诗欣赏之三十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金凤花,何许花?在《翻作青瑶覆作金——杨诗欣赏之二十九》中,已经作出了解释,金凤,即凤仙花的别称。
今次,继续翻阅《杨万里诗文集》446页第五篇诗,就看到了同名的《金凤花》,诗曰:“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本书“袍色紫”,他本作“袍更紫”,这一差异,已经无关诗旨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完全一致。
诚斋先生的《金凤花》写得格外细腻真切。前两句是以议论语调赞美金凤花的色彩之妍丽。“细看金凤小花丛”一句中,关键在于“小”字,花朵虽小,但其色泽却多变化而不单调,所以,才说费尽司花染作工的精力和心思。赞美天工之巧。接下来,则是对金凤花小花丛进行具体刻画。“雪色白边袍色紫”,写的是这丛小花缤纷的金凤花朵,其边缘为白色,而,其中间的主色则为紫色,即使是紫色,二者也并非浑为一色,而是渐次深浅,诗中说有着四般红,我坚信诚斋先生是有着实证依据的。一般情况下,红、紫、白三色构成了一朵小小金凤花的主色,相为表里,依序变化。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可以称作是天生的“染作工”。当然,这种姿色非“细看”,不能得见,诗人开首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据清代学者赵学敏《凤仙谱》记载,我国的凤仙花有两百多个品种。从植物学角度说,凤仙花在开花期间,相互传粉变异、自然选择,故促成品种日益繁多,这本来是寻常之事。难得的是早在南宋时期,大诗人杨万里先生就将目光注向不被人所看重的凤仙花,观察得如此之细,描摹得如此之真,堪称别树一帜。
总之,这首描写金凤花色泽的小诗,赞美此花精巧绚美,染得色彩斑斓,写出了金凤花开放时颜色变化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金凤花的喜爱之情。语言通俗流畅,内容明白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很有诚斋体的独特风韵。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歌咏金凤花的诗篇。唐末五代苏州人吴仁璧《凤仙花》:“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欧阳修《金凤花》:“忆绕朱栏手自裁,绿丛高下几番开。中庭雨过无人迹,狼藉深红点绿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婉约派著名词人晏殊《金凤花》:“九苞颜色春霞萃,丹穴威仪秀气殚。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诗人刘敞《凤仙花》:“绿叶粉映阶,红芳烂盈眼。辉辉丹禽穴,矫矫翅翎展。”元代诗人范椁《金凤》:“金凤阶前只漫生,移栽行列甚方平。新来两本当轩出,各吐幽花照眼明。夏雨要将苏众槁,朝阳端已瑞先鸣。勿云小草精神短,每论韶萧记尔名。”元末明初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凤仙花》:“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秋露庭除蛩泣处,晚风篱落燕归时。金盆夜捣声相应,银甲春生色更宜。好倩良工挥彩笔,写成竹叶夹桃枝。”明代诗人王君美《咏凤仙花》:“凤乌久不至,花枝空复名。何如学葵蕊,开即向阳倾。”明代诗人严易《凤仙花》:“晚凉浴罢月窥帘,罗袜轻笼金凤尖。闲摘秋花捣蝉蜕,殷红醮甲玉掺掺。”清代诗人吕兆麟《凤仙》:“小卉名金凤,簪来云鬓秋。滋荣极蕃衍,情韵入温柔。染指色欲艳,弹琴花自流。不须呼菊婢,羽客尽多愁。”由上可见,金凤花,已然成为咏叹的名花,引得无数大家学者为之涂鸦泼墨,留下了璀璨耀眼的诗篇。
见诗思景,不由得想起了小学读书时,在上海铁路职工子弟第五小学毛家弄的后门进口处的花坛上,种植了数棵凤仙花,盛开时,姹紫嫣红,好不绚美欲滴。当时,年幼无知的我并不为之所动。如今,回忆起来,颇觉亲切和新鲜,少年时期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啊,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味儿是甜甜的、绵绵的。
2022年5月10日17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