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天工一笔痕——杨诗欣赏之三十一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晨起,餐毕,遂坐于电脑前,翻阅《杨万里诗文集》458页到459页,见着《烟林晚望》二首。
其一曰:“一叠青松一叠烟,横铺平野有无间。真成万丈鹅溪绢,画出江西秋晓山。”
其二曰:“也没炊烟也没云,日光烘起楚山氛。却将重碧施轻素,不见天工一笔痕。”
其一诗的大意是,一连串的青松,一连串的炊烟,把大地当作鹅溪地方出产的万丈丝绢,在它的上面,尽情地描绘出江西秋晨的云雾环绕的峰峦。
其二诗的大意是,也没有炊烟也没有云霞,只有阳光烘托起楚地的氛氲。又将浓重的碧绿施与素帛,但是,却看不出人工的任何刻意造作的痕迹。
烟林,意思是烟雾笼罩的树林。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谯。”元代政治家、学者、诗人王恽《枯木寒鸦》:“锦鸡呼雨烟林外,红杏香中过一生。”明末清初散文家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晚清官员、词人况周颐《水龙吟》:“出帘栊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
望的释义,一是,向远处看。二是,拜访、问候。三是,盼望。
晚望的释义,傍晚时分,向远处看。
以晚望作为题目的诗章相当多,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望》:“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贯休《晚望》:“落日碧江静,莲唱清且闲。更寻花发处,借月过前湾。”南宋诗人施枢《晚望》:“芳草迢迢客路长,柳边吹絮燕泥香。桐花拆尽春归去,犹倚危阑问夕阳。”宋末元初诗人陈深《晚望》:“莽莽荒城下,悠悠古道傍。秋风吹草木,落日下牛羊。感慨悲新事,登临叹异方。长吟意无极,回首一沾裳。”南宋官员、诗人王桎《晚望》:“春浓已伴客愁浓,门掩雨余江上峰。莫道夕阳无一事,远颦眉黛更千重。”宋末元初诗人方回《晚望》:“万事何堪挽,江流日夜东。年华三戒后,心绪四愁中。待雪登危阜,观星仰暗空。夜寒天地黑,几室有炉红。”金朝诗人周昂《晚望》:“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明末清初诗人黄媛贞《晚望》:“秋空木叶寒 ,日落湖云冷。微雨滴梧桐,安知别离恨。”清代官员、诗人郑珍《晚望》:“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清代诗人张霖《晚望》:“万家炊不止,烟起半天横。海气东来合,云林北望平。风寒疑作雨,月黑早关城。小艇归何急,渔镫一路明。”杨万里先生另外还著有《晚望》篇作,诗曰:“天随楸枰作稻畦,啼鸟振鹭当枯棋。不论胜负端何似,黑子终多白子稀。”
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钟情于晚望,对它抱有极为浓厚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倾心不已,挥洒了那么多的笔墨,抒写了那么多的诗篇,留下了那么多的佳作。我无端揣测,晚望,看的是傍晚的落日之景,发的却是诗人的激荡之心。那是一种寂寞冷清,孤苦伶仃,伤时感怀,悲怆哀恸的情感,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状,不免触发诗人心中深深的隐痛。作为半壁江山的南宋人无论若何,都忘却不了故国的山河与旧时的家园,作为主战派的爱国主义者杨万里先生,其凭吊怀古之意频频生发,并久久地萦绕于怀,且,始终无法泯灭,原因不就在于此吗?
2022年5月11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