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被斜阳拈出来——杨诗欣赏之十九

标签:
文化 |
南宋诗人杨万里先生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舟过谢潭三首》,迄今,虽然,过去了842年,但是,韵味依旧浓郁,读之,饶有兴趣。这三首诗,可于《杨万里诗文集》第261页第三篇中寻得。
其一曰:“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形,褰帏急看紫巉岩。”
其二曰:“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其三曰:“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第一首写在急驶的舟中所见。第二首写溯江舟行所见草青芦白的风光。第三首写船行过程中欣赏斜阳映山的奇妙景色。
黄田、谢潭:均为赣江上游的两处地名。褰帏:撩起帘幕。紫巉岩:指突兀险峻的紫色山峦。皱:皱褶。拈出:用两指夹出。
第一首的大意是,风向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到了谢潭。依稀之间,舟外似见朦胧一船型山影,掀帘急看,紫色的山峰已扑到眼前了。
第二首的大意是,赣江两岸,百里没有人家。江流曲曲弯弯,更是寂寞难捱。岭南草木已泛生出今春的绿叶,岸边芦苇犹残存去秋的白花。
第三首的大意是,碧清的美酒一杯又一杯,船上的门帘刚闭还复开。千皱万褶的好山无人能描绘,都被斜阳的余辉一一拈出来。
宋孝宗淳熙七年,诗人从家乡吉州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任,在溯流赣江途中,经过谢潭。诗人惊叹如画的美景,故作《舟过谢潭三首》组诗。
这组诗体现了一个“快”字,场景和事物的切换都相当快,表达了作者当时一种愉悦欢乐的心境。全诗写得妙趣横生,新颖而又隽永。
组诗主要描绘了傍晚行船谢潭所见之景,妍丽秀美,还带有几分野趣。它的成功,主要是诗人善于捕捉转瞬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自然景物,用浅显明快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像第一、第三两首的后两句,这种快速写生的能力体现得最为显著。这一类诗歌,往往能带给读者以新颖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宋诗举要》:“此诗写诗人在船上看山的景象,妙在后两句。”唐代大诗人韩愈在著名的五言长诗《南山诗》里写终南山,有“晴明出棱角”、“烂漫堆众皱”之句。远处看山,山上的众多棱角和棱角与棱角之间的沟沟渠渠,就好像许多皱纹。每道皱纹都比较细微,只有在朝旭和夕阳的照耀下,人们的肉眼才能看得清楚些。韩诗与杨诗的意境和韵味大体相似,可以比对着领悟。诗的第二句“船门才闭又还开”,表明打开船门,是为了看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不说“照出来”,而说“拈出来”,一个“拈”字,用得多么新巧,多么精妙。且,把太阳拟人化了,说太阳的映射,能够拈出好山,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绝。
这三首诗,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诗趣,加之诗人独一无二的视角和别出心裁的描摹,让后世之人得享穿越八百余年的诗情画意。
2022年5月3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