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得溪声日夜喧——杨诗欣赏之十八

标签:
文化 |
诚斋先生曾经有一首诗,在2020年扬州市中考中列为考题,要求:一,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二,诗中寄寓了什么哲理?杨诗被列为市级的语文试题,据我记忆,可能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能够在现代中考中出现,说明出题者独具慧眼,别出心裁,有着一定的智慧和胆略,才敢于如此行事。
这首诗名为《桂源铺》,诗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载于《杨万里诗文集》上册第250页,排列第三首。以往,我并没有注意到这首诗。今次,逐页逐首地翻阅诚斋先生的诗文集,才得以仔细地阅读了数遍。
经过斟酌和思索,对于扬州市中考的试题,我得出了如下的答案。一,该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万山”赋予人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群山万岭中,有一条溪流,虽然被着重山峻岭层层阻隔,但是,山岭绝对拦不住溪水一往无前地奔泻,那溪水一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腾。二,其中寄寓的哲理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溪水的下泄。这就是本人的粗浅理解。但是,这两个答案,不知正确与否?
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如何,小溪是无法阻断的。只要有小溪的存在,自然界就应该让出一条通道,使它能够堂堂正正地淌出前村,奔向下游。现代人爱用本诗来比喻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一切违反历史前进的行径和行为,不但没有作用,却往往适得其反,只会制造出困扰和骚乱,那是绝对要不得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针对当时一些浅薄的评论者对“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的讥嘲现象,说出了等到你们这一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杜老夫子这番愤激之言,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了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任谁也是抹杀不了的。
杜老夫子的戏诗与诚斋先生的《桂源铺》小诗的意思,何其相似乃尔,也可以说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虽然,他们两人的出生日期相差了457年,但是,他们却“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尽管,杜甫和杨万里的身世和经历,并不完全相同。一个处于大唐开元盛世,一个处于南宋半壁江山。但是,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吟出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见证了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悲凉过程。因此,杜甫的诗中带有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考,被后人尊为“诗圣”。而诚斋先生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恢宏富丽的鸿篇巨制,被人奉为“一代诗宗”。诚斋先生也有不少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的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诗作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尽管杜甫与杨万里的差距甚大,但是,他们的诗意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这不能不叫人惊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只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杜甫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杨万里先生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疾苦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枝歌六首》《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了,难道不是吗?
2022年5月2日2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