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作檐间一滴声——杨诗欣赏之十七

(2022-05-02 10:56:06)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翌日,室外是晴到多云的天气,阳光粲然。无奈,还处于疫情管控期间,不能外出散步沐阳,只能宅在家中,继续翻阅诚斋先生的诗文,聊以消闲,助笔作文。

逐页浏览诚斋先生那些散发着历史沧桑的诗句,颇有兴趣。直到看到《杨万里诗文集》上册第182页,其间,有一首名为《不寐听雨》的七言绝句,不觉得眼睛一亮,心中大喜,默读起来,越读越有味道。诗曰:“雨到中宵寂不鸣,只闻风拂树梢轻。瓦沟收拾残零水,并作檐间一滴声。”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凡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对于唐代人来说,诗歌是他们的骄傲,而对于宋代人来说,词作则是他们的巅峰。但,这并不是说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截然没有关联。唐代虽然诗歌大行其道,却也有很多经典的词作诞生,就像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一同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宋代虽然词作更为主流,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写诗高手,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陆游和杨万里两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存世的有九千三百余首,可以说数量惊人。而,杨万里比起陆游,虽然,存世诗作略有不如,只有四千二百余首,但是,他一生作诗数量却更甚于陆游,有两万余首,被誉为“一代词宗”。

宋诗与唐诗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宋诗很多都有着很浓厚的哲理意味,就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及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是如此。不过杨万里的诗却没有那么多的哲理蕴含其中,他更擅长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朴实描写,还创造了语言清新自然却不乏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而《不寐听雨》便是诚斋先生的手笔之一。

并作檐间一滴声——杨诗欣赏之十七

这首诗是诚斋先生在某个睡不着的夜间,听着窗外的雨声潺潺,心有所感而写就的。虽然,诗人全程都没有亲眼目睹雨景,但是,这首诗却被他写成了咏雨名篇。那他是怎么做到了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首句,诗人描写了雨停。所谓“中宵”,其实就是半夜,由此不难看出这场雨下得时间并不短,很有可能是从入夜便开始了。一直到了半夜,雨声渐渐变得寂静,想来,应该是雨停了。诗人对于雨的感受,并不是通过目之所见,而是,来自耳之所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并不是一直在听雨,毕竟一场雨从入夜下到半夜,期间,诗人难免打盹或者思绪神游。这也就让次句的“只闻”变得更为合理。

到了半夜,雨突然就停了。诗人本来耳边一直都是雨声,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已经适应了。但是,忽地雨声静止了,耳边似乎只剩下风吹拂树梢时轻轻摆动婆娑的声音。这样突兀的转变,自然会让诗人心理上产生了暂时的不适应,所以,这里才用到了“只闻”二字。这里的“只闻”,并不是说真的就没有其他声音了,它更多的是为了刻画诗人心理上的那种独特的感受。

最后两句的描写,其实,正是印证了次句更多的是心理感受,而不是实写。因为,次句写的是“只闻风拂树梢轻”,在这里,诗人明显还听到了“并作檐间一滴声”。这两句的描写也是半虚半实,“瓦沟收拾残零水”,其实是诗人的想象,不过这样的想象是基于现实。“并作檐间一滴声”也是想象,只有诗人所有的描写都是基于“听雨”,所以,这些描写出来的具有画面感的景象,都是诗人根据听停的声音,通过联想,而自行脑补的。

“并作檐间一滴声”这一句中,其实,也暗含着时间的流逝。雨刚停的时候,屋顶的瓦上残留的雨水是比较多的,这个时候雨水汇积是比较多的,泄流也是比较快的。但是,随着滴落,汇聚的速度也越来越慢,逐渐从成线成串地快速疾落,变成一滴一滴的缓缓滑落。直到最后的雨水全部累集成一滴,悠长、缓慢地落下,发出雨滴阶墀最后之声。而这个过程的背后就是时间的流逝。

诚斋先生这首诗,没有什么太过鲜明的情绪起伏波动,但是,从诗人不眠听雨,我们大体也可以推断出,诗人的内心应该是有愁绪萦绕的,只是这种愁绪很淡很轻很细。而它却保持着诚斋先生一贯的风格,全诗没有什么生僻字,却具有恬闲自然的意趣,从开篇美到结尾,细细品读,却是别有一番味儿在心头。

20225210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