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恼人偏在最高枝——杨诗欣赏之十二

(2022-04-27 12:25:01)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天寒地冻的冬季,幽居家中的诚斋先生,难得出了一次门,目的是为了探望和观赏雪中的梅花。而他看到的则是雪迷僻野,梅卧寒云。这恰恰是他意料之中的极美境界。对之,他只是笑,却无言。他真想驻锡于此,结茅安居。这份喜悦和激动并非毫无来由的,而是,出于作者对梅花的真心喜爱和痴迷。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大约也是出于这种诚挚之情吧。诚斋先生的诗写得很有意境,很有情趣,很有韵味。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请看杨万里先生的《晚步》,诗曰:“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寒浅暮时。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诗的大意是,诚斋先生到幽静的山间散步,时值极为寒冷的天气,而且,恰在接近傍晚的时分,天色已暗,但,还有些微的夕照。整个山谷里,只有一棵梅树,整株梅树上,孤零零地开了一朵梅花,而且,那朵梅花居然开在最高的枝干上。诗人本来希望能够观赏到梅花盛开的胜景,却无缘得睹详细,令其甚为懊恼,喟叹不已。然而,这种情景,真可谓千古奇观,也太稀罕了,确实叫人惊诧莫名,揣测不了究竟是什么缘故?形成了如此唯肖唯妙的景色,端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造化。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巧合就是可遇不可即的意外惊喜。

人们探梅往往希望看到的是梅花绽放香如雪海的场景,而不只是看到的是一棵梅树上开的一朵梅花,独树独花独人,岂不过于孤苦伶仃,茕茕独立了。然而,诚斋先生能够看到如此独一无二的梅花景色,却也是一种幸运,估计,也算是极难遇见的人间奇迹了。先生为之着迷和愉悦。

历朝历代无数的文人骚客,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地创作了汗牛充栋的咏梅作品。试以举例:唐代大诗人李白《早春寄王汉阳》:“闻到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代诗人韩偓《梅花》:“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唐代易学家、大乘佛教高僧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北宋文学家、诗人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南宋诗人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元末明初画家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诗人唐寅《把酒对月歌》:“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山中雪后》:“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恼人偏在最高枝——杨诗欣赏之十二

宋代的咏梅诗为数相当多,其中,《全宋诗》就收录了大量的咏梅诗。作者有:苏轼、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等,仅仅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写过好几十首。这些一流的大诗人,他们都钟情于梅花,创作了无数的咏梅诗。除了名家的咏梅诗外,还有个诗人很冷门,但他的咏梅诗却很有名气,这位诗人就是卢钺。他写过两首将梅与雪并列的名诗,叫《雪梅》。卢钺是南宋诗人,他另有一个更为世人熟悉的名字,叫卢梅坡。“梅坡”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自号。卢梅坡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记载也很少,存世的诗歌作品也不多,今人只能从古人的诗文或随笔中得悉他的一些经历。他与著名词人刘过是好朋友刘过是南宋文学家,刘过,吉州太和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殁于江苏昆山,至今,陵墓尚在昆山亭林公园之内。卢钺的这两首《雪梅》诗,是其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从中,可以看到他的雅兴和志趣,也能够看出他对梅花的极端喜爱。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伟人毛 泽东 主席曾经写过《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能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据老人家自叙,该词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由诚斋先生的《晚步》,拉拉杂杂地涂抹了如上的言词,作为心得之一,奉献给诸位,敬请哂纳。

202242711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