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刚波拧”与苏北人

(2022-03-26 11:19:48)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上海话中的“刚波拧”一词,源于吴方言中的“江北人”。“江北人”,就是“苏北人”。

上海方言亦称“沪语”。沪语中的“刚波”,即指“江北”。从字面上理解,“江北”亦即“长江以北”,但,也并不一定完全指整个长江以北。广义上,也指整个江苏位于长江以北的地区。

在上海,一般称老苏北(通泰扬盐淮徐连)为“瘦波”(即纯“刚波”),苏南为“肥波”(苏锡常镇)。旧上海,南京不属于江苏,是国民政府的直辖市。所以,也就不能归于“刚波”了(即无所谓“瘦波”和“刚波”的区分)。

但是,细分起来,南京和上海一样,只有市区是直辖市(旧时是市县分离的区划方式),南京原本下属江宁、溧水、高淳三县仍然属于“肥波”,而六合县则属于“瘦波”。同样的道理,民国时期,今天已经属于上海的崇明县那时归南通市管辖,属于“瘦波”,而上海的其他郊县则归松江地区管辖,属于“肥波”。

“刚波”一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所以,在旧上海,若说某某是“刚波拧”或者“苏波拧”,那也暗含无尽的嘲讽了。总之,“刚波”“苏波”的字眼,似乎就带有很深的地域歧视了。

由于,旧上海的那段历史,“刚波拧”“刚波话”似乎就显得“低人一等”。其实不然,这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是经济落后、人口流动带来的某些尴尬的处境。只是恰好他们都是说的是江淮话,而且,又大量聚集在一个与自身方言差异较大的超级都市的上海。

“刚波拧”与苏北人

地域、文化、经济的差异,风俗习惯和少数人的偏见与无知等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刚波拧”和“刚波话”文化现象。

其实,在旧上海谋生或从事底层工作的人不单单是淮安、盐城、扬州、泰州等地区的苏北人,还有被称为“肥波”的苏州、常州等地区的人。他们也从事着旧上海一些底层清洁工作、码头小工或者娼伶行业,只要他们自己不把籍贯亮出来,单听讲话与上海本地很多人的口音是根本分辨不出的。

至于,南京由于安徽、苏北人移居的人口倍增,彻底使金陵方言江淮化,特别是带有浓厚的安徽口音(虽然,还保留着吴楚方言的某些痕迹,但是,已经很少了)。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方言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如果,仍然抱有旧上海某些人的成见,凭着一些地域的优越感,甚至,奢谈地区差异,那就未免有点落后于时代了。还有个别人,混淆是非,架空历史,出于内心的某种歪曲心理,将一切说某种方言的人都带入到特定的地域框架中去,打破地理、历史的正常逻辑,拿着有色眼镜看人,那就非常不应该了。

笔者希望,无论你的家乡是说什么方言的,都能在阳光下,感到由衷的自豪,毕竟,那是你的生命和文化之根。如果,以方言的区分,说三道四,那不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错误而已,也就是无知。

因此,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无论你的籍贯是什么地方,无论你说话时带有何种地域的口音,都不应该有什么骄傲或自卑的心理。“刚波拧”或者“苏北拧”,在中国的土地上,都是中国人,在上海的土地上,都是上海人,只不过是老上海人或新上海人之分,仅此而已。

笔者,曾经购买了一本美国人韩起澜撰写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著作,里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一时期上海苏北人的状况,读后,很有裨益。

202232610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