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自嘲亦无妨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一个人的自我评判,除了炫耀、表扬、辩解、批评之外,似乎还有自嘲。在不同的年龄层次,自嘲当有差异:孩提时代,少不更事,即使自嘲也不知啥滋味;青年时代,涉世不深,自嘲尚缺少“资本”;中壮年时代,年富力强,“自我感觉良好”,鲜有自嘲;唯有到了如陶渊明所言“乐夫天命复奚疑”的那个年代,不必计较寿命长短、有无得失,甚至连生死都不足挂齿,一切任凭自然的生命法则,随缘自在,老人的自嘲,才显得有分量,有底气,也值得世人倾听、咀嚼。
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自嘲通过巧妙的沟通,不失真却有睿智,不做作却有自信,不自卑却有雅量。老人自嘲常有“夕阳尚艳霞光粲”的自况表白,存有年轻人难以企及的飘逸气韵、散淡情趣。它以自责为逻辑前提,需要一点勇气和豁达,需要“坦荡荡”的君子胸襟。季羡林晚年专门请人刻了一方闲章,自嘲为“四半老人”(半聋半瞎、半瘸半拐)。可这位“四半老人”矢志不渝,笔耕不已,其《病榻杂记》便是在医院里创作完成的;又如曾将《离骚》《红楼梦》《鲁迅选集》译成英文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打油诗自嘲,亦庄亦谐:“好汉最长窝里斗,老夫怕吃眼前亏”、“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以韵语自嘲寓怀寄志,直抒胸臆。
据说,日本自2001年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银发川柳”比赛,参与者为65岁以上的老人。“川柳”是日本一种俚俗的短诗,类似打油诗。近年,出版社还从20多年来数万首短诗中遴选佳作印行,其中多有自嘲,如“从奔驰下车/换坐/轮椅”、“想与老伴亲吻/却怕/惊动了假牙”、“吃饭八分饱/还有两分/留作吃药”、“老同学相聚/起身道别/谁都站不稳”,其自嘲时流露出的却是一份自信和洒脱。尤其是添加了些许幽默的元素,以机智化解尴尬的窘况,使原本沉重而严肃的老年话题,陡然变得轻松起来,令人解颐。
倘使以通常的60岁为步入老年的启端,我认为:他在社会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辛酸,有坦途有坎坷,有甜蜜有苦涩。一般而言,对社会的认知、对世态的把握、对自身的了解都臻于一定的境界,此时将自己的经验之谈诉说给他人尤其是小辈听,希冀自己的覆辙,他人不要重蹈;自己的犯错,他人务必记取;自己的体悟,他人能够认同。老人的自嘲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尽管有时显得絮叨,有时显得悖时。因为年轻人推崇时尚,且生活节奏快,你的絮叨他们嫌啰嗦,你的悖时他们不爱听,那是很自然的事儿。但年轻人倘不细嚼老人自嘲,是难以有真正的生活认知和人生感悟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