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5.12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生的不同选择。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與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派子路去问渡口在哪儿,长举就进行了一番明知故问。最后说,如果是孔丘,那还问什么路,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
子路还真是好耐心,又转头问桀溺。桀溺最后说,江水泛滥,洪水已经滔天了,全天下都逃不过,谁能改变这些呢?你跟着辟人的人,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辟世的人。你说话的时候头都不抬,一边干活一边说。
子路回来,把方才的情景告诉孔子。孔子说,鸟和兽能在一起相处吗?鸟要走鸟的道,兽走兽的道,物种不同不可同群,我自然也无法与飞禽走兽共处。如果不跟季氏、孟氏、卫灵公、齐景公这些人打交道,让我又和什么人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我自然不会拼命的和他们呆在一起想要进行改革。
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可以选择像长沮、桀溺一样过着田园生活,也可以选择像孔子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试图尽自己的努力为世界做一点点改变。
2.行其义也:如何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筿。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赶路的时候掉队了,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拿着一根棍子,把竹器搭在肩膀上。子路问: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丈人说:手脚都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这种人凭什么做老师?丈人拄着拐杖去除草。子路被镇住了,拱手站在旁边,被人教训了一头冷汗。老人家一看子路这个态度还不错,反正子路也找不着老师了,于是决定留子路吃饭,还专门为子路杀了鸡,做了米饭,好好的款待他。老人家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给他介绍,说这是大名鼎鼎的子路。
子路第二天出发,找到孔子后孔子,说了丈人的事,孔子说,这是高人,让子路回去邀请老人家过来聊一聊,孔子想跟老人家认识一下。子路赶回去,却没有看到丈人。
对着丈人的儿子说,如果连家里的长幼之节都不能够废掉,那么为什么要废掉君臣之义呢?看起来你们是要做好人,洁身自好,但其实乱掉了君臣大义。君子做事是为了行义,是为了做自己该做的事。
君子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行所当行。
3.无可无不可:什么是“无我”的境界。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强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在梳理从商到周期间有名的隐士。孔子把这些人的行为归了类:伯夷叔齐,叫做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彻底不合作,不说软话,也不配合;柳下惠、少连属于降志辱身,符合伦理纲常,做事深谋远虑,值得认可;虞仲、夷逸这两位属于隐居放言,躲到山里去,什么话都不说了,不干涉尘世,不发表言论,立身符合清白的原则,抛弃一切,废掉自己在官场上上的未来。
无可无不可,是都能接受,不排斥、不反对,是一种柔软的生活态度,是孔子的处世原则之一,这种态度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通达权变,进退出处皆可。
4.大师挚适齐:礼崩乐坏后,文艺工作者四散流离。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鲁国发生叛乱,产生了刀兵之灾,乐师们四散奔逃。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乐师干去了楚国,负责三饭的音乐家缭去了蔡国,负责四饭的乐师到了秦国,敲鼓的方舒到黄河流域去了,负责摇小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一带,少师阳、击磬襄入居海边了。
5.求被于人: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跟鲁公是父子,周公分封鲁公的时候,对鲁公讲了一段话:君子不要疏远自己的亲族;不要让自己的大臣不被重用而抱怨;如果前朝官员没有做大逆不道的事,就不要放弃他们;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完美的,用人用其长,这样你身边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这段话的背景可能是鲁工被分封到了鲁地,临行之前,周公对他交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告诉他如何用人。
6.周有八士:周朝的著名人物。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脶。
这一段讲了周朝的八个著名士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