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5.11
1.四十见恶:人生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众人讨厌,不招周围人待见,那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古代人的四十岁,相当于现在人的八十岁。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批评那些一生没有进步的人。一个人但凡有点进步,在四十岁之后都不会令周围人厌弃。
2.殷有三仁焉:商朝的三位仁人。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殷商后期是纣王当政。纣王无道,昏庸残忍。面对如此凶残的君主,微子(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离开了,逃到别的国家去了;箕子(纣王的叔父也是大臣)装疯,最后变成奴隶,苟且偷生;比干在朝堂之上跟纣王直谏,纣王很生气,问他:你说的这些话是从哪儿来的?比干回答:我凭着一颗忠义之心。纣王说:我听说忠义之心有七孔,是七窍玲珑心,我想看看你的这颗心是否如此?结果比干遭挖心酷刑而死。
以上三个人都不和纣王合作,所以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不能够助纣为虐,不能同流合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孔子认为的仁。
《微子》用这一节开篇,引出更多佚名、隐士的故事。
3.枉道而事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在做典狱长的时候,三次都被罢免了。有人就问柳下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个国家对你不好,不能让你好好的做事,你离开不就行了吗?
柳下惠说:如果我用直道,用现在这样的态度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么地方不会被罢黜呢?是鲁国还是齐国,或者是晋国还是宋国?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三黜的事情,假如我换一种方式处事,变得懂得迂回、斡旋,不再那么直,懂得用圆融的手段,那么我不离开我的老家和祖国也能顺风顺水。
耦合效应强调了一个人行为和状态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柳下惠的这句话,虽然看上去逻辑完整,但是有漏洞的,他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如何跟自己有关,跟环境无关,他的观点是,天下哪里都一样,这是固定型心态。孔子跟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依然抱有希望,不断的去换不同的环境,尝试寻找能够实行仁道的国家,这显示了孔子是成长型心态。
4.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再一次怀才不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鲁国的三家贵族中,季氏的待遇最高、掌权最大。齐景公说:如果要求我对待孔子像鲁君对待季氏一样,给他这么大的权利、这么高的地位,我可做不到。孟孙氏在三桓里排在末等。齐景公说:我待孔子可以比孟孙氏的地位高,比季孙氏的地位低一点,可能就是叔孙氏这个地位。
孔子在那段时间大概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的弟子们也应该对未来有所期待。在孔子等待任命的时候,等来齐景公派人传话,说:对不起,我老了,用不了你了。齐景公的托辞是我年纪大了,不再励精图治了。
5.齐人归女乐:孔子离开鲁国的另一个原因。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摄行政事,国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整个鲁国的治理面貌焕然一新。鲁国发展壮大了,对齐国是一个威胁,齐国就派人送了很多漂亮的姑娘和技艺高超的乐手过来,赠送给鲁国的大夫们。季桓子很愉快的接受了,孔子每天听见宫里传来的歌声,连着三天宴饮做乐,孔子就失望地走了。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世还是入世,这是一个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车停在那里,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的是: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现在道德竟然衰微到这样的程度你还要出来。过往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情,那些让人糟心的政治、战争都已经过去了,你现在去提建议也没有用,你能不能多关注自己的未来?能不能让自己活的更好?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这些从政的人危险了,搞不定了,世道要大乱了。接舆的意思是孔子是这样的圣鸟,像凤凰一样的高洁之士。孔子听到他唱这首歌,赶紧下车,想拦住接舆聊两句,对方却身子一矮,快速地走过去,离开了。

加载中…